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与试图通过理性的建构来消除二者之间对立的做法不同,马克思力图通过对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的深入解剖,不仅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而且也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实现人类从政治解放向社会解放的共产主义的公共理想。这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哲学批判所得出的必然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把传统哲学的消解为现实的归属,从而合乎其然地引出实践本体的预设。预设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后,不仅从现实层面取得了突破口,同时,也为理论逻辑批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的设定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潮流中打开一条生存论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从青年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到他思想成熟时期的《资本论》,货币一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将货币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到从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中分析货币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再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研究货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马克思的货币批判思想经历了一个螺旋型的上升过程。厘清马克思货币批判的理论逻辑,不仅对马克思思想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批判是站在人类命运深切关怀的高度,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剖析了资本运动蕴含贫富“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彰显了历史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特质;从现实逻辑来看,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内在逻辑导致的发展悖论,并且展望未来,设想将资本逻辑与人本逻辑内在统一于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也是实践层面规律的揭示,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路构思、价值诉求等提供了方法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总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它是哲学家不断思考和探求的概念或范畴。总体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维度,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钥匙,也是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演进的重要线索。理解马克思总体观的历史逻辑与批判向度有利于把握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和思想原像,有利于理解马克思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作为我们党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其内在发展关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基础之上。它们统一的核心环节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建构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分析消费社会的理论平台。鲍德里亚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具有理论的同质性,在消费社会中,能指与所指的区分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前提。这决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有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揭示消费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思考中,鲍德里亚离开了马克思,经过《生产之镜》转向后马克思思潮。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其外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资本的增值本性未变,资本逻辑一方面作为拜物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另一方面同拜物教相“耦合”推进资本的增值。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数据”成为资本增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与之相对应而衍生出了数字拜物教,在同数字资本逻辑相“耦合”中不断模糊劳动与休闲的界限,实现了对数字劳动的隐匿性剥削。消解此类剥削现象需从资本逻辑的破解入手,坚持马克思开辟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科学道路揭露其内在否定性,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打破资本逻辑提供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蕴含着潜在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劳动实践观、生态经济观和适度消费观等论述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激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其批判理论的理论原型,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生态范式作出了重要推进与拓展。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同样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在自然异化解决路径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将二者的生态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汲取有益的思想成果,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将货币从流通媒介到流通目的的历史转化看作资本生成的流通条件,并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认为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受生产力的决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看,资本运行的现实逻辑应当从资本的增殖秉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资本权力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资本运行逻辑同时产生了资本发展的三个悖论:经济悖论、生态悖论和人的发展悖论,并进一步表现为资本自我否定的历史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鉴于资本的双重作用,要合理规范并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回溯了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次分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从反思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方针概念的运演从简单到宏富、从抽象到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进行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和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创新是基础,执政理论创新是核心,发展理论创新实现了发展战略的科学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指引着胜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逻辑层面:一是对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基础即物质生产的确定,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二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类主体出发,探寻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主导因素,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又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基础和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地肯定人类主体作用的历史辩证法与坚持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历史地位、党和群众关系、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系统的认识、看法和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史。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创新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解放思想为强大动力,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要保障;人民至上是价值理念,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坚信一切依靠人民是价值主体,坚持一切造福人民的价值准则;“两个结合”是方法路径,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理论创新与时代特征、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实践是基础和来源,在回应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检验真理标准中推进群众路线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逻辑与历史统一,表现为逻辑以历史为依据,逻辑服从于历史,反映历史规律。以此为前提,逻辑在理论建构与理论表述中具有能动性与相对独立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遵循和运用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论原则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追寻和挖掘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人的需要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实践的观点则是其逻辑支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最终归宿。其内在逻辑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文化建设与民生改革发展中,要以敏锐捕捉和合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前提;以尊重人民的实践产物、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为重点,以确保人民持续性文化受益,促进其走向自由、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原则在给现代社会带来普照的光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病症。于是,资本批判就成为现代性批判的焦点。在众多的批判理论中,主要有形而上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路向。海德格尔从技术的本质入手,剖析现代性危机的根源,探究解决危机的路径,其观点不乏深刻之处,但最终没有超出理性思辨的形而上学窠臼。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一方面明确认定资本原则才是时代病症的根源所在,而解决危机的途径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指出,基于生产关系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是批判现代性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抽象理性。正是在这两方面,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反映出资本反生态的本质,使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该制度不论做出怎样调整皆无济于事。只有摒弃资本逻辑、废除异化劳动和自然异化、超越城乡对立关系、实现生产者的联合、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福斯特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坚持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及其生态危机展开批判的理论流派。在这种生态理论中,资本的逐利本性及其剥削机制被公开揭露,生态危机引发的原因则被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以制度为切入点,指控“资本主义制度在本性上是反生态”的,宣称唯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破解生态困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建构了生态批判理论,从多维向度猛烈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展现出不同于“深绿”思潮与“浅绿”思潮仅从价值观维度探究生态问题的理论视域,实现了对“深绿”思潮与“浅绿”思潮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