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府作为党和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执行机器,其行动制约作为"方向盘"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因此,摒弃传统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依据,建立新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使政府有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大连干部学刊》2009,25(10):13-1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和依据。要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机制保障.就必须在政府评估价值取向上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绩效评价理念;在政绩观上实现从传统政绩观到科学政绩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新 《前沿》2010,(9):138-140
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地方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面临着不同于一般地方的特殊因素,其绩效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符合民族和地方特点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公共责任感,改善行政效率与效益,提高各族群众的施政满意度,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发展观是推进和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理论前提.本文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国外政府绩效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要求:一是要体现评估的客观性.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二是要体现评估的全面性。尽量避免片面性和形式主义:三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使绩效评估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四是要在实践中使绩效评估不断获得完善和发展:五是要正确认识政府绩效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煜 《新东方》2005,(4):26-30
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履行”、“执行”、“表现”、“作为”、“完成”,引申为“成就”、“成果”、“业绩”。从普遍意义上说,绩效是对组织的成就与效果的全面、系统的表征,它通常与生产力(Productivity)、质量(Quality)、效果(Outcome)和权责(Accountability)等概念密切相关。①现代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估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70 年代以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公共行政主流学派,主张政策科学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助来 《今日浙江》2008,(16):38-39
党的十七大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政府效能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讨政府绩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兼具民主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具理性。通过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状的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着评估权力的"碎片化"、评估主体选择不合理、评估信息不对称三方面的困境。应从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推进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和重视绩效评估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三个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上有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行政改革与中央政府推行服务型政府的权威导向.地方政府提高绩效的责任感与其行动空间的扩大:经济上有加入WTO后提升政府能力的压力.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解决财政困境的需要;社会上有理论探索与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互动,信息公开、电子政务提供载体:文化上有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管制”理念向“服务”理念转变,法治意识日益强化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4E"标准、标杆管理、平衡计分卡等基础理论应用,论述了地方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改进地方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主导力量的角色,强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势在必行。当前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村庄综合功能、构建和谐乡村、培育新型农民等多项目标选择,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绩效评估是政府以开发人的潜能力为中心,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公务员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行为情况进行公正评估的一种管理制度,是现代政府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体系。但由于绩效管理评估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管理1二程,  相似文献   

13.
绩效评估是地方政府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执行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提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执行力,就是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所进行的战略流程、人员流程以及运行流程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14.
重塑公众主体地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主体构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作为评估主体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与绩效评估的"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政府的"自上而下"绩效评估模式下,"民众为本"的价值并没有完全落实,价值选择的偏差也导致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性选择存在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塑绩效系统中的公众评估主体地位。公众作为评估主体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重塑绩效评估中的公众的评估主体地位,需要从制度和技术的层面再造公众评估政府的流程,以使得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更加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系统构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是整个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主导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结构不合理,主要局限于政府自我评价,缺乏“社会评议(公民评议)”和“独立、中立社会组织”的评价及其应有的权重。探索这个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公信力和实际效能、推动政府改革和行政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证构建多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系统的必要性;继而阐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构成和类型;最后分析评估主体系统因素、因子的权重。  相似文献   

16.
钟金霞 《湖湘论坛》2007,20(2):86-87
政府绩效评估在评价政府能力、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部门绩效、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已开始尝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绩效管理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顾杰  丁宇 《理论月刊》2010,(7):78-8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某些亟待纠正的认识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执政为民的群众观、理性的政绩观、公正的用人观和依法行政的法制观。  相似文献   

18.
张运宝 《传承》2011,(26):78-79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政府绩效评估在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运宝 《传承》2011,(10):78-79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政府绩效评估在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畅 《求索》2010,(6):88-89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方向,长株潭区域政府也将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怎样更好地推动长株潭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于长株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株潭区域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及其实证研究"成为目前长株潭区域政府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长株潭区域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背景与价值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