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价上涨后,“涨奴”应运而生。不信,瞧这一家子:“菜奴”奶奶,“孩奴”爷爷,“房奴”妈妈,“车奴”爸爸,“卡奴”姐姐,还有“学奴”弟弟。  相似文献   

2.
1、孟姜女姓什么?“孟姜女哭长城”是著名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姓什么?姓姜。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10,(15):59-59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4.
明朝人创作的《金瓶梅》,被清朝人张竹坡评点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张竹坡对底本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将“胡僧”改成“梵僧”,将“虏患”改成“边患”,将“夷狄”改成“边境”,将“匈奴”改为“阴山”,将“突厥”改为“河东”,将“金虏”改为“金国”,不一而足。张竹坡为什么要改动原作呢?原来人主中原的满清皇帝对于自己曾经被人称为“夷狄”、  相似文献   

5.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劫难逃     
汪庆国 《法制博览》2010,(12):58-58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某律师署文称“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等16个汉字,“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于是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汉字的争议。其实,此前也有人号称花了8年时间研究后,提出“想给44个汉字整形”,  相似文献   

7.
谭汝为 《法制博览》2010,(15):57-57
“荆”和“楚”是同一种灌木的不同名称。这“异名同实”的二者,也有细微的区别,就是——“荆”是这种灌木的雌株,“楚”是这种灌木的雄株。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旧称“荆国”,中原地区的国家有时称其为“楚”或“荆”,或称之为“荆楚”“楚荆”,或蔑称之为“荆蛮”。这也证明了“荆”“楚”二者的异名同实。  相似文献   

8.
吃事     
莫言 《法制博览》2010,(3):12-13
“吃”字拆开,就是“口”和“乞”,这个字造得真是妙极了。我原以为“吃”是“契”的简化,查了《辞海》,才知“契”是“吃”的异体。口的乞求,口在乞求,一个“吃”字,馋的意思有了,饿的意思有了,下贱的意思也有了。想这造“吃”的人,必是个既穷又饿的,如果让林黛玉或是刘文彩造这个字,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法制博览》2011,(18):64-65
如今,一些地方、部门,一旦有“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舆论引导”、“公关技巧”,如果事件没解决好,多半会指责“舆论引导不力”、“公关无方”,而讳言处置不当。如此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实则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0.
吕佳 《法制博览》2009,(23):38-39
“凌迟”酷刑,亦作“陵迟”,是指山陵 斜坡逐渐低下,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称为“剐”。因其规全歼 在千刀之上,“凌迟”还可通称为“千刀万剐”。唐律尚无“凌迟”,五代才特置。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宋代中后期始用“凌迟”但不常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里,“贪生怕死”是个贬义词,大概是常与“贪污”、“贪婪”一类贬词相连的“贪”字给害的。倘若改为“恋生怕死”,语感如何呢?其实,“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呀。而“本能”只能升华或超越,若与人的“本能”作对,企图抹杀它,比如否定人的利己本能,搞“斗私批修”或“大公无私”,注定是建乌托邦,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司马心 《法制博览》2011,(16):26-26
又是为了“迎接检查”,近日,福建一些高校紧急下发的“临时校规”,激起网上轩然大波。责其作伪,讽其“丑陋”,批评其形式主义。不管如何说,例如食品安全,因为有关“敏感”,所以莘莘学子一概要“从正面回答”,这样的“规定”,总是容易成为舆论的靶子。  相似文献   

13.
看的诱惑     
蒋子龙 《法制博览》2009,(10):68-69
人类的所有情感,都可以用“看”来表示:“一见钟情”是得益于看,“眉目传情”是会看,“反目成仇”是看出了麻烦……除此还有“侧目而视”、“目眦尽裂”、“蔑视”、“藐视”、“眄”、“瞪”等等。  相似文献   

14.
王开林 《法制博览》2010,(18):38-38
近日读史,发现古今许多事情情同一理,有的甚至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而其“内容”仍与古时相差无几。就像那“神鞭”,“鞭子”没了,“神”还在。比如大夫或诸侯豢养“门客”之事,当今有些地方仍有其“神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润石 《法制博览》2011,(4):37-37
有清华教授专门作文,批评“小沈阳”的表演是在“媚俗”,并且进而断言,“小沈阳”的表演内容“消极”,“中小学生不宜”。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还有“四大丑女”呢。通常的说法是:黄帝之妻“嫫母”;齐宣王之妻“钟离春”;梁鸿之妻“孟光”;许允之妻“阮氏”。此外,还有西施的邻居“东施”、诸葛亮的妻子“黄阿丑”,以及登徒子的老婆等人,作为候补。其中,最著名的丑女人,就是“无盐”。  相似文献   

17.
“问责”一词,近年屡见,大概是从“问罪”一词衍生而来。“问罪”太锐,“问责”舒缓,对那些并非直接肇事而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听来比“大兴问罪之师”一类语言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8.
李乔 《法制博览》2011,(14):62-63
真理在“中间”斯大林说:“真理在‘左’和右中间。”此话正确,也很精辟。斯大林自己把握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这句话说得确实好。中国的儒家实早有此意。《中庸》谓,执其两端用其中,《论语》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亦即“两端”。“过”与“不及”都不对,  相似文献   

19.
“官崇拜”,视其构词形式,显然是主谓结构,因而应理解为“官”对什么的“崇拜”。然而,现实中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作介宾结构——对“官”的“崇拜”,或者动宾结构——“崇拜官”。在我看来两种理解似乎都说得过去。因为现实中为官之人的确也还会“崇拜”一些什么,当然哕,无官之人中也有不少人会“崇拜官”。  相似文献   

20.
对于60年前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的文学书写,近年来凸显了“统”“独”立场的对立。台湾文坛“本土派大佬”钟肇政的长篇小说《怒涛》等作品,热衷于渲染所谓“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差异和对立,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官僚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阶级矛盾,扭曲为两岸之间不同“人种”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作者在对所谓“支那”施予全面抨击时,是以颂扬“日本精神”作为参照系的。这就成为日据时代开始形成的以“抗日”和“祖国爱”为特征的“台湾意识”,向着“亲日”和“去中国化”方向“自我异化”而成“台独意识”的一个明显事例。这种“异化”有着亲日仇华思潮在90年代以来的台湾涌动高涨的深刻背景,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