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复兴话语要立足大历史观,以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建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深厚历史根基、重大现实意义的话语叙事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一种大历史观下的辩证思考与整体性建构,要以强有力的理论话语叙事增强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从历史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引领与中国式现代化鲜活实践的交互演绎推进,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揭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从现实逻辑来看,民族复兴话语要打破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陷阱,增强民族复兴的行动自觉,并应进一步从话语传播理念、话语内容体系、话语传播策略等方面,加紧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的国际叙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共领导人的文化自信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都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中西文化,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更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基因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领导人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历史实践和理论价值的双重逻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文化传承和方向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竭蹶艰难的近代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是深闭顽固守旧派竭力坚守的最后底线,又是除旧布新改革派奋力抨击的众矢之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危局中应运而生。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文化民族主义者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国富民,抵御外侮上的适用性,虽然这种"文化救国论"在应对列强侵略扩张方面一败涂地,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在经历了百余年时空转换之后,文化民族主义在应对国家危局中显示出的民族吸引力与号召力,对当代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民族主义在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如何调和中西文化,如何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方式,对于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化中定位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韩飞 《唯实》2007,(4):41-42
西方思维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探求,中国传统逻辑从直觉思维出发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二者各具特色,都对各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人民观在历史的呼唤中蕴蓄而生,在时代的号角中展露光芒,在人民的期盼中淬炼成钢。他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习近平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含着现实的生成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实践逻辑有我国主要矛盾的历程演变和习近平自身从政的阅历;历史逻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世界逻辑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共建美好世界的强烈愿望。习近平人民观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方面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习近平人民观对于新时代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6.
纵观文化发展史,每一次异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都会引发国人对建构自身文化的指导思想的苦苦探寻。 “五四”前后涌现的、后来被称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如梁漱溟、张君励、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他们面对中国传统理论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他们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主张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主导地位,弘扬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会通西学,融合中西,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现代新儒学在建构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上,立足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其进步性和可取之处在于具有自强自信的主体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具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其政治立场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建构的指导思想,贬低甚至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功绩。现代新儒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并把儒学的复兴看成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理想归宿。这种从思想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既体现了新儒学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又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王志捷 《新视野》2007,(3):55-57
梁漱溟与贺麟都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文化学说中的理欲观各有鲜明特色,二者之间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差异。梁漱溟由其文化路向说出发,在力求儒学现代化的同时却坚守了传统的理欲观;贺麟基于其“新心学”的文化体用观,主张对中国传统理欲观和西方近代的新式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形成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的理欲观。本文试对这两种理欲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之间差异的理论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说明贺麟理欲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把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转换,即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向当代新兴国家和民族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立场对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抗大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艰难探索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且内蕴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重温抗大精神,溯源抗大精神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机制,既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忠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底蕴和文化基质,是其得以生根发芽以及传播发展并形成强烈共鸣的天然文化土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也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角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立足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发展条件和不同要求,从文化形态角度来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理论契合与融会创造关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因此,正确认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6,(6)
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是因为它们对国人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指导意义,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传统文化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程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之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先对其自身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滋养着文化自信,而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关系,对于实现文化自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在其内涵上,人民至上政治理念具有理论、价值、文化、历史和实践五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时代呈现。从价值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价值诉求的时代传承。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发展。从文化逻辑看,它是优秀传统民本性政治思想的时代彰显。从实践逻辑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具有的新特征的实际出发,在实现"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他尊重历史,客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现实,突出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性;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眼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苗族不是世界上唯一古老的民族,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脉络能清晰地贯穿古今,并且还在鲜活地延续,苗族或许堪称第一。 苗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在欧洲文明还廖若晨星时,苗族已在中国的中原地带建立了强大的部落集团。在人类历史中,还鲜有像苗族这样历史悠久,灾难深重,支系纷繁的跨国民族。当人类强烈地需要借助于复兴远古时代的精神信仰来观照今天的精神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具有相通性,在推动民族复兴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互补性,两者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诗露 《学习月刊》2014,(12):14-15
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并愈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正在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趋附世界新潮的即兴应景之作,而是一项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硬性的战略任务。中华和合传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本根和精髓。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文化的因素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华民族不断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轨迹来看,传统文化和执政文化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至关重要。它启示我们:文化解释并支撑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以及实现方式,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以及总结民族振兴的历史经验,阐释了人民幸福的社会内涵及其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亦具有特殊价值。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入探讨当前先进文化建设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逻辑动因和实践遵循,对于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政鉴今的时代功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