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百家锁"是一种护身符,属首饰锁类。起源于古代"长命镂(缕)"或"百索",始于汉代,原为江南地区民俗,在端午节以五彩丝线结成绳股,系于手臂,用以辟邪,名曰"百索",后彩线演变为"珠儿结"。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百家锁。"百家锁"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十分流行,凡生儿育女,由小孩的家人或委托一个成年人,向一百户人家讨来钱或  相似文献   

2.
沈文杰  蒙秋月 《传承》2022,(2):54-59
21世纪以来,中国掀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一度被政府和学界所重视,提升博物馆软实力,尤其是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广西两所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地区博物馆在专业人才培养层面上向多元化、包容化方向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何杨波 《今日民族》2008,(9):I0002-I0002
作为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先行项目,“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陈列日前正式对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4.
赵芳 《今日民族》2005,(12):I0016-I0016
2005年12月16日下午,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及各界知名人士300余人聚会滇池之滨,共同庆贺云南民族博物馆开馆十年。 1995年11月9日,云南民族博物馆建成开馆,实现了老一辈党和国有领导人的夙愿,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产物,使云南4000万各族儿女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圆梦成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云南省民委的直接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云南民旗博物馆茁壮成长,正逐渐成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17个民族81位兄弟姐妹,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天职,团结、求实、开拓、…  相似文献   

5.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总结的"六枝原则",把生态博物馆社区管理模式本土化为政府主导的多A-参与模式,对喀斯特民族地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生态博物馆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跨越民族村寨发展阶段,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博物馆型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陈崇志 《传承》2013,(10):120-121
博物馆藏品重要性体现在:藏品是建立博物馆必备条件,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科学研究的可靠实物资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藏品工作的内容涵括藏品的清点、分类、保护、鉴定、建档和研究等六个方面。南宁市博物馆将继续增强藏品工作意识,为繁荣壮乡首府的文博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龚树排 《传承》2010,(15):154-156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以民族工作促进党建工作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其中关键是"四个坚持":坚持民族工作的领导主体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党在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与李瑾同志的相识、相交皆缘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我省组织民族民俗展览赴京展出,云南省委、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筹备《云南民族民俗展》。1985年7月我被抽调到昆明参加展览办的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时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省民委党组书记的李瑾同志。记忆中的李老很有魄力、非常熟悉民族工作,是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长者。李瑾同志十分重视《云南民族民俗展》的筹展工作,1986年8月20日,专门邀请云南省委、省人  相似文献   

11.
王静 《今日民族》2011,(7):55-56
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而守望这份宝贵的财富是云南民族博物馆永恒的使命。近年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些民族文化已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履行民族博物馆的职责,抢救、保护和传承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加快云南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云南民族博物馆荣列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喜讯,是云南4000多万各族同胞共感荣耀的盛事,令人欢欣鼓舞。对业内悉知全国博物馆情况的人来说,该馆获此殊荣绝非偶然。自1995年11月9日为配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的喜庆气氛,正式剪彩开馆迎接四方宾客以来的13年间,这座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滇池畔的个性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以其开阔优美的环境,丰富独特的馆藏,博厚炫彩的陈列,文浓艺酽的氛围,科学真诚的服务, 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360余万人次,  相似文献   

14.
周元玲  李立纲 《传承》2011,(29):55-5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艰难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以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和论证跨境民族在国家背景下民族精神的两种表现形式: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同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民族精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后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弘扬和培育跨境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着多元文化与语言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汉族大学生有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语系的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亦不相同。今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大有席卷外语课堂之势,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民族院校的教师们.本文试图分析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特质,力求寻找一些对症施治的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地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思想的有机统一,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又有利于构建民族地区民众的群体意识,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云南纳西族为例,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条有效策略,即实现纳西族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衔接,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构筑转型期纳西族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而在贵州更出现了"生态博物馆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尽管"村寨博物馆"更加强调原生态的生活空间的呈现.但在其文化展演的背后仍然受到一套"东方主义"式的话语/权力机制的操纵.村寨博物馆中出现的"景观的移植与重组"、景观展示中的"文明的冲突"等问题都是目前在此类"生态博物馆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业的依托是产业基础,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结构模式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基于产业供应链的物流网络规划,并以云南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为实证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田莉莉 《传承》2013,(2):82-85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将传统的个人传承、单一模式传承转化为公众参与、合力传承,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性,关照公众需求,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将民俗文化更大程度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提高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是培育民俗文化活力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高校247名来自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情况,以解读云南在桥头堡建设中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当前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深入,同时他们了解途径相对单一。因此,从"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语种的外宣网络平台;依托留学生课堂教学,设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课程;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扩大云南民俗体验途径"等方面提出增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