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每次听到这首好听的歌曲《露天电影院》,就仿佛回到难忘的旧时光。作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缅怀童年时大多都有对露天电影的情结,那种情结浓得化不开,时过经年,依然在记忆里蔓延流转。那个时候,我和弟弟住在爷爷奶奶家,在故乡的小镇,晚上经常有露天电影放映,那样的日子是  相似文献   

2.
韩振远 《传承》2008,(11):48-49
我所说的"50后",是套用"80后"的说法,过去,有一句话叫"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指的就是50后,即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一个典型的"50后",与同龄的朋友谈起我们这一代人时,大家无不感叹,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相似文献   

3.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是乡村“特产”,是乡村孩子的快乐所在。 而我呢,最担心受怕的就是露天电影。我不仅要为乡村的露天电影忙碌着,而且还要为露天电影负责任。那几年里,我没有像样地看过一片完整的影片。我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要用在露天电影上。  相似文献   

4.
我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留在脑海里的春节,仿佛春夏秋冬是一根椭圆形的圆环,从正月初一绕到腊月三十,那链条的接口就是春节。  相似文献   

5.
赵辉 《台声》2010,(7):37-38
<正>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我来说,似乎和江文也没有更多的联系。]983年10月24日,江文也因脑血栓在北京病世时,我尚未出生。或许熟悉江文也的过程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缘分"二字。  相似文献   

6.
我怀念家乡的露天电影。因为露天电影不仅给了我巨大的精神享受,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且改写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酱的味道     
魏炜 《传承》2010,(1):63-63
<正>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家在农村。那是物质极度困乏的年代,当时全家人的生活都靠着生产队收获后的分配。好在我们那里是产粮区,生产队分下来的粮食再加上红薯做接济,好歹是够吃的。但到了冬天,食物缺乏,加上存放问题,就只有吃白菜和腌萝卜。等到白菜和腌萝卜也吃完的时候,可下饭的就只剩下酱了。那时的酱,是作为咸菜来吃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祖父陈鸿洲,字溥恩,号二哥,原籍福州市仓山台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在长乐县城关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出生在那动荡的年代,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但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够把握自己,深明大义,刚直不阿,最终得到党、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信赖和尊重。  相似文献   

9.
在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味我的“俩家”、“仨名”。 1936年6月,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深县(现深州市)孙庄,生父生母给我起名孙福臣。这是我的第一个家和第一个名字。可见在那灾难深重的年代,人们是多么渴望生活的美满幸福,所以,生父生母从小就期盼着我将来成为社会上的“有福之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有幸与改革开放同行,真真切切地目睹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祖国带来的巨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个人的命运以及我全家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度过的。吃得很简单,穿得很单调,住得很拥挤,父母的收入刚够维持日常生活,日子过得拮据。我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11.
我的伯父和父亲都诞生于清末,他们那代人,俗话称做「宣统仔」,由于他们幸运地受过两年私塾教育,又被称做「蒙馆仔」。到了我这代人,堂兄们都是民国后出生的,被称为「民国仔」。我们这代人比上一代人更为不幸,出生后,耳朵里听到的是枪炮声,眼睛里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相似文献   

12.
看露天电影曾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尤其在农村,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生活在不同场景里的中国人便有不同关于电影的记忆:城市、乡村、平原、水乡、山区,共同的则是电影带给人们的兴奋和憧憬。我还听说,辽宁海城地震时,一个聪明的公社书记得到了当晚有可能地震的预报,又怕消息不准,  相似文献   

13.
胸怀     
一眼看上去,八角派出所和我去过的许多派出所没有什么不同,从表面匕看,所长孙鸿博和我见过的许多派出所所长也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和孙鸿博聊过之后,当我们渐渐远离了坐落在京城西郊那座绿树环绕的幽静派出所小院,我确确实实感到:人和人的胸怀是不同的。孙鸿博1962年出生,1962年到1980年离我们现在有一些年代了。也许距离我们遥远的那些年代只不过是一个人成长的背景。我们看一个人还是从他留在生命里的清晰的记忆开始吧!1980年的秋天,孙鸿博坐在复习生的教室里准备再搏杀一年好考上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学。有人传给他一张通知单,那个…  相似文献   

14.
李林 《当代广西》2005,(3):30-30
为丰富居民和城市建设者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幸福、欢乐、祥和”的社区生活环境,在南宁市民族电影院的大力支持下,久违的露天电影走进了南宁市金湖社区。放映这场免费的露天电影,社区在3天前就已将25张“好消息”张贴到了社区内的宿舍和建设工地。露天电影是过去一种美妙享受的文化生活之一,这场久违的露天电影,吸引了1000多名群众前  相似文献   

15.
我1966年出生在鲁西南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自己考上大学,这才使我们这些乡村少年有了改变人生的可能。1979年秋,小学毕业的我考入第一次全县招生的郓城一中初中部,入学时的白馒头、带肉的菜肴至今想来还想流口水。我们那100名同学也成为郓城一中的骄傲。1985年高中毕业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  相似文献   

16.
闫仲秋 《北京观察》2019,(10):76-79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我们是新中国成长的亲历者、实践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真切感受到了70年来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充满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眷恋。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呐喊过,我们奋斗过,我们贡献了青春,我们付出了血汗!每当回忆起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时,我最难忘的还是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  相似文献   

17.
经常下乡调研,在路上,总会遇到送电影下乡的放映车,我就不由得想起家乡的露天电影来:村子中央那狭长的篮球场上,左边的一端横拉一场白净的幕布,长长的球场中央放上一张桌子,桌上放台电影机,一根细黑的电线从桌子下向远方沿伸,  相似文献   

18.
浓浓乡情     
去年9月中旬,我重访了故乡苏北泗阳。距上次1977年春节返乡探亲,一晃已是20多年了。用"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语"等词形容家乡的巨变决非过份,那浓浓的亲情乡谊真胜似家乡的洋河美酒。严格地说,泗阳县是我父母双亲的老家,年届半百的我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南京,后来插队在内蒙古大草原,10年前重返南京工作,按理应算作南京人。可我依稀记得,孩提时的我和年幼的弟妹曾不止一次跟随母亲,沿着长江和大运河乘坐小民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辚辚作响的独轮车,那悠悠哉哉的小放牛,那红彤彤的花生米,那黄灿灿的金针菜,那见水涉水见坡翻坡,……一切都使我们这些城里的小娃娃感到鲜灵活现,可真是流连忘返呢!这次20年后重返泗阳,县城众兴镇之建设规模、繁华程度已刮目相  相似文献   

19.
重逢在台北     
早就听说过我有一批童年 时的同学在台湾,可惜 我们没有见面机会。 我的童年是在湖南第二保育院度过的。 那正是抗日战争年代,我们湘北沦陷区的学龄儿童在家乡不仅无书可读,连生命也难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两岸情     
《台声》2019,(22)
<正>父亲随祖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堪在台湾当"亡国奴",毅然跨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为了谋生,在大陆东北辗转各地后,定居在呼伦贝尔市(现地名),父亲生在台湾,长在大陆,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人民。我1968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海拉尔,尽管父亲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下,父亲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父母相信祖国、相信人民,仍教育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