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获奖作品:纳西族作家和晓梅的《呼喊到达的距离》、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和佤族作家伊蒙红木的《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9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省文联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云南获奖作家作品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人员围绕3部获奖作品,深入研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发展云南民族文学事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云南文学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4,30(4):44-50
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 ,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 ,这些古道的原始形态是茶马古道兴起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古道是因古人类的移动路线而产生 ,之后则是因民族的迁徙而沿袭。距今 1 90 0年前西南地区有了盐运古道 ,唐代形成了滇藏茶马古道。与其他古道相比较 ,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 ,网络分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相似文献   

3.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正"一段千回百转的茶马古道,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始终闪耀在宁洱县的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6.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月1日,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景区举行盛大的马帮祈福仪式,重现神秘古老的马帮启程祭祀仪式。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普洱中心城市北部区旅游环线东侧,以茶马古道遗址为基点,历时3年建成六大游客体验区:水映茶马区、缆车观光区、古道溯源区、马帮寻迹区、古树问茶区和野美湿地区。茶马古道历史景观在这里得到了整体的复原和"活化"。  相似文献   

8.
李旭 《今日民族》2007,(8):44-46
进入滇西北藏区,一路跋涉,在浓浓的酥油茶味中,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具备最充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殊区域。在这块"茶马古道"必经地及茶马交易的藏族聚居地,我们发现了藏文化同内地文化的相似性以及汉藏文化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2,(11):F0004-F0004
·明清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李跃波先生20余年精心收藏的400余件精品 ·“赶马人的生活”、“马帮的运输与贸易”、“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文化”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拨开那些萦绕历史的雾霭,感受世事沧桑的巨大变迁。我们看到,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早已把雅安的名字镶嵌在沿途那些青石板上。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有着"国饮"之誉,是中国人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叶穿越时空的局囿香飘世界,成为中国人民向全世界表达友好、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的亮丽名片。  相似文献   

13.
和良辉  周鸿 《创造》2004,(12):35-36
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境内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灿夺目.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汪锋 《思想战线》2016,42(6):98
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部由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穿越了时空交错的千年古道,穿越了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带着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与风土人情,在声声梵乐中揭开了神秘而纱,来到人们中间。它就是《茶马古道》之《德拉姆》。古道·赶马人·原住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两条和域外沟通的陆路干道,一条是著名的北地丝绸之路.而另一条就是地处云南滇西北怒江流域的茶马古道。许多年来,关于《茶马古道》的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而茶马古道的概念亦逐步为学术界所认可,不过田壮壮用电影  相似文献   

17.
庄文勤 《今日民族》2012,(12):38-42
翻开地图,从临沧市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鲁史古镇.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上静静地舒展. 鲁史,原称阿鲁司,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相似文献   

18.
很早以前,就常常听人说起茶马古道,说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一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所在。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我很想去看看,但因为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心情,所以一拖再拖,没想到,就在这个春天,我和茶马古道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9.
沈林 《今日浙江》2020,(5):58-59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正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一条古道见证着古人奔波劳顿的生活方式、物资商品的运输与交易、民族之间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森林古道的保护修复,实施森林古道示范项目建设,使古道穿线成网、重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迪文 《台声》2018,(14)
正7月2日至8日,由国台办主办,云南省台办承办的"2018茶马古道摄影纪行体验营"交流活动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来自两岸大学摄影爱好者共30人参加了该项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参加"茶马古道历史讲座""迪庆人文历史讲座"、深入社区参访交流、深入名山景点采风摄影,了解多姿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透过云台两地青年摄影爱好者的相机镜头和亲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