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红河哈尼梯田农业生态及景观, 由高山森林、 中山村寨、 下半山梯田所构成, 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整体的大地艺术景观。 因此, 对她的任何部分的破坏,都将失去整体, 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因此, 对她的恢复和保护也应该全方位进行。 在大量运用现代理念、 现代理论、 现代手段对红河哈尼梯田进行保护和发展的时候, 我们应该“发现传统”, 利用传统知识和传统保护方式服务于今天。 实际上, 红河哈尼梯田农业生态及景观的现代恢复, 就是全面恢复和发展哈尼族的传统文化, 就是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2.
白光红 《创造》2004,(4):16-18
一、哈尼梯田 文化的资本转化 哈尼梯田作为一种文化已得到了世人公认,可谓誉满天下.我国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哈尼梯田文化已经步入世界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3.
省内信息     
《今日民族》2013,(6):62-63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至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和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云南的世界遗产达到5个,成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大省。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1日至15日,在红河哈尼梯田最美丽浪漫的季节,我们,来自世界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梯田农民和国际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和美国环境总署等)代表,在中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蒙自聚会,召开首届梯田大会,寻求全球梯田文明保护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在白云缭绕的哀牢山麓,波涛涌滚的红河南岸,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被称为"哈尼梯田的故乡"。在这里,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闪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光华,传统而独具特色的哈尼长街宴、雄浑古朴的哈尼古歌等民族文化让人回味悠长,这里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  相似文献   

6.
李维 《创造》2015,(9):72-73
<正>元阳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昆一玉一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围绕"哈尼特色、5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总体目标,依托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内抓建设,外抓宣传,强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明确旅游发展方向。按照"高品位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突出"观光、体验、休闲、生态"为一体的旅游功能,着力打造哈尼梯田品牌。编制完成《元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街镇风  相似文献   

7.
<正>哈尼梯田延续千年的雕刻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海拔从140米至海拔2000米,连绵数百里,散落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几个县中,共83万多亩。梯田形状或大或小千差万别,层层叠叠,少的地方有几十、几百层,多的地方上千层,最多的地方达到了3000多层。据相关专家介绍,哈尼梯田现在的规模较以前有所缩减,虽然现在的规模不如过去,但其规模在世界上仍是独一无二。梯田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8.
杨万智 《创造》2002,(6):4-6
在近现代的一段时期内,红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几乎代表了云南的发展状况。红河的区域文化丰姿多彩且特色突兀。站在任何一个选择点上,都可以挑出人、事、物、景为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增添色泽。许多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的区域性文化事象,不仅在云南,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例如个旧冶锡技术、蒙自过桥米线、建水孔庙、元阳哈尼梯田、河口滇越铁路、石屏烟盒舞。其它众多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名人轶事更是数不胜数。从一定程度上说,观察红河的文  相似文献   

9.
元阳多依树村座落在美得出奇的梯田景观中。红河人说:“元阳梯田甲天下”,元阳人说:“多依树梯田甲元阳”,这样说来,多依树的梯田就算是美中之美了。近十年中,摄影界的大师小师已经把这一带哈尼人作为饭碗粮筐的梯田“咔嚓”个遍,让城里人用眼睛看懂了“种田原来是一种美”。元阳梯田的照片在各地发表的多了,但据说最受世界行家称赞的,是个德国“咔嚓”家发表在《摄影》杂志的一幅小照,画面内容,在广阔梯田背景下,一个哈尼人在烈日下辛勤地耕犁,体现了十足的人本摄影主义。看过那幅照片,我的评述是:田不在大,因有哈尼人而灵…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惠民,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方面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云南世博旅游集团,对元阳梯田的文旅开发,其给当地带来的好处,就不只是就业、脱贫,或者红米卖得好价钱这样简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当地人在获得实惠以后,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维护人与人的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甚至是云南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本无字天书。数百年间,梯田见证的不仅仅是哈尼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勤  相似文献   

11.
马莉 《今日民族》2013,(8):19-20
我国滇南亚热带山区的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农耕民族。哈尼族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的大地奇迹——哈尼梯田,其雄奇的自然景观令人震撼,其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敬仰。它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蕴含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是现代二十一世纪崇尚自然的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作为其中至为重要的森林,或者说树,对树的敬畏和崇拜,在哈尼人心中、生活中,乃至祖辈传唱下来的诗歌、传说中,即哈尼文化中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刚从元阳回来,那里即将举办以展示梯田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摄影大赛,应邀前往的摄影家达上百人,其中不乏有较高知名度的摄影好手。可以想见,当充满魅力的元阳梯田在这一摄影大赛上集中展示出自己的奇特风姿时,对于提高这里的知名度,培育刚刚兴起的旅游业以及整个元阳乃至红河的开放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上,我们知道,元阳正在努力进行着把自己的哈尼梯田申报为世界性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工作,摄影大赛仅仅只是这一巨大工程中的一个具体步骤而已。 我们想说的是,元阳梯田的整个申报努力对于云南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3,(9):9-9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歌舞诗《梯田神韵》由开篇、春歌、夏语、秋韵、冬颂、尾声六个篇童构成,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梯田文化内涵。哈尼祖先过江来,用智慧和汗水开垦梯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绿色家园。哈尼人民生生不息,和梯田其生、共息、共命运。《鼓韵锥魂》,锥鼓是哈尼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器,哈尼人祖祖辈辈都在敲打它,每个时代,哈尼人都能敲出动人的诗话。  相似文献   

14.
看梯田的眼     
元阳山区的哈尼族村寨大多坐落在美得出奇的梯田景观中。红河人说: “元阳梯田甲天下”,元阳人说: “多依树梯田甲元阳”,这样说来,多依树的梯田就算是美到极致了。近十年中,摄影界的大师小师已经把这一带哈尼人作为饭碗粮筐的梯田“咔嚓”个遍,让城里人用眼睛看懂了“种田原来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1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我作为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和红河州州长,谨代表大会和红河州各族人民对远道而来的诸位专家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十月金秋,红河哈尼梯田堆满黄金般的稻谷,水渠里流淌着银子般的泉水,十月,是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中就已记载了包括哈尼先民在内的“和夷”分布在自雅砻江流域以南的广大西南地区。至迟到唐代,哈尼先民已进入红河地区。红河南岸哀牢山腹地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梯田内封闭的农耕生产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得红河哈尼族社会中保留了大量原始文化遗存。造型文化即是这一原始文化的形态之一。哈尼族造型文化由原始工艺美术、器用文化、建筑艺术(环境文化)组成。在这种造型文化中,实用原则、宗教内涵大于审美的形式法则,审美的形式法则较为初始、朴稚。在形式因素、造型特征之下呈现为隐层的  相似文献   

17.
王馨 《人民论坛》2013,(10):202-204
哈尼族梯田分水制是哈尼人在梯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梯田文化得以传承和赓续的有力保障.分水制是与哈尼人独特的农耕方式和审美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他们对于农耕用水的巧妙利用和合理分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美、秩序美与和谐美,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哈尼族文化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对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民族旅游城镇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然选择。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提出民族旅游城镇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为例,对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治理的必要性进行探析,由此建构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元阳的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遗产区范围很大,有82个村寨。这么大的遗产,如何保护,是多方面临的问题。在该遗产保护中,森林、水系、村寨、梯田是最基础的四个要素,而村寨保护又是其中难点,尤其是当地民居——蘑菇房的保护非常困难。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深入元阳地区,对当地村寨中的蘑菇房进行内部改造实验,这种在原有房屋建筑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哈尼梯田     
“哈尼”,意为“居住在半山腰的人”。千百年来,森林、村寨、梯田和河流,养育、铸就着这个民族。哈尼人让生命在隐匿于深山的土地上朴素地绽放,精彩地完成生命的延续,在波澜不惊的生存活动中,在延绵的群山完成了大地上最美的雕塑,创造出了人世间的伟大奇迹--哈尼梯田。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哈尼人把每一个细节都密切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环境里,使梯田稻作农耕文明成为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环境的农耕典范。可以这样说,梯田是哈尼人真正的人生舞台,梯田是哈尼人对生命最真实、最真情、最发自内心的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