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欧洲社会民主党自诞生以来,为了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多次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调整.而作为"第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重要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进行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资本主义变化的要求,构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模式,以便更好地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文就"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理念和改革措施等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我们既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借鉴其在国家与市场关系方面、公平与效率方面、阶层利益调和方面以及国际事务参与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要看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措施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它虽然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超越:"第三条道路"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广兵 《桂海论丛》2001,17(2):29-31
"第三条道路",是近年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股政治思潮.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之后,吸收了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的新的发展变数,为摆脱传统的"老左"新右"派的理论困境,而进行大胆的理论反思和探索.从个人、家庭、社区,到政府、国家,"第三条道路"的设计者们超越"左"右",抓住了社会改革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全面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第三条道路”实质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启东 《理论月刊》2003,(12):66-68
"第三条道路"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主流政治主张.它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克服了西方社会早先实行的福利制度和新自由主义体制弊端,重视了对国家的整合和优化,但它的实质仍是改良主义的拓展与延伸,仍是以维护本国资本主义根本利益、根本制度为目的的.因此,这条"道路"不可能从根本上削除剥削制度,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从其对国家治理的效果看,它所倡导的思维方法和政策主张相对比较完善.深入解析"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旨在提醒人们不要把它完全理想化,更不要祈求"西化",而要以批判的精神和"扬弃"的态度,从中吸收营养,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5.
"第三条道路"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娟 《前沿》2003,(7):97-98
"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政党陷于困境后重新定位的初步尝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传统的左右派政治意识及其政治运作模式而提出超越的一种新的理念.它的许多理论主张值得探讨,能引起人们对世纪之交人类社会走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志媛  赵新国 《传承》2009,(2):148-149
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我们既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借鉴其在国家与市场关系方面、公平与效率方面、阶层利益调和方面以及国际事务参与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要看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措施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它虽然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第三条道路"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全球化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冷战后两大意识形态对立格局的终结、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各国中间阶层的扩大以及欧美各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等是其产生的诱因."第三条道路"坚持社会公正,力求建立合作包容型的社会关系;主张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主张重新定位国家,重建国家和政府;主张改革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伟锋 《前沿》2007,(10):137-138
建立公民社会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现状、"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公民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等方面。通过借鉴"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正确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以便使我国的公民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导致了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短暂复兴,1998年甚至出现过欧盟15国中有13国由社会民主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的盛况。但是声称"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满足人们对它的预期,从而使自身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倡导者布莱尔、施罗德等人在执政后期已经耻于提及"第三条道路"或是"新中间"。轰轰烈烈的"第三条道路"不过10年光景就偃旗息鼓,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共青团作为一个青年组织,作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力量的代言人,面对社会的变迁和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共青团应当在"第三部门"寻求自身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断断续续有过热烈的讨论落后的东方国家能否超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前后有过三种"超越"论.三种"超越"论的不同,在于所要"超越"的对象不同俄国民粹派要"超越"的是资本主义的一切发展阶段,马克思要"超越"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列宁不主张阻止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所要"超越"的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即欧美式发达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张海翔  袁国友 《思想战线》2000,26(5):118-120
今天欧美所奉行的"第三条道路”,实质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的政党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第三条道路”宣扬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标榜要超越传统的"左”或"右”的政治概念,走一条非左非右但又不是中间的道路.因此,"第三条道路”比之传统的西方"左”或"右”翼政府,确实有些新意,它不公开以主义、党派之争为重点,而以关心每个人的利益之名赢得选民青睐,其本质是政治思想的改良主义与哲学思想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两个必然"提出的历史背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三个角度来看待此命题的合理性,并据此提出"和平共处"是在新形势下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来自第三条道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处于低潮以及新社会运动的挑战。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当代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危机的激化、英国资本主义机体内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与生长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各国共产党的革新而重新焕发出来的生机又昭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三部分71-8071.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将是灾难性的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果引入中国,你就不得不照单全收。在意识形态上,你可以说我们将排除亚当·斯密,但在现实中,现代化却无法与启蒙的意识形态共处一室。如果走上这条道路,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投机活动,所有这些会创造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他们将反对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因为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富有。马克思也说过,你无法反对资本主义,因为没什么能反对它,它是自我运转的。如果中国引入资本主义,它将是灾难性的。我希望中国能找到一条不同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替代道路。——美国当代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危机推出了"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尽管"第三条道路"不等同"中间路线",但其"超越左与右"理念可以借鉴用于分析台湾政治发展。"第三条道路"在台湾主要表现为:李登辉超越族群和省籍对立,提出"新台湾人"口号;陈水扁提出"新中间路线",借掩盖意识形态"独统"之争来赢得选举;马英九执政以来试图整合台湾社会蓝绿二元分化,实现蓝绿共主。展望未来,"中间路线"在选举政治的台湾仍有市场,但阻力重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述的“第三条道路” ,是特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欧美社会民主主义转型中出现的一种新政治现象。“第三条道路”凸现了后现代思潮影响下西方国家一种有所创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考察其对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分析 ,如社会结构变化对阶级政治、政党政治的影响 ,后现代社会和全球化发展给西方民主制带来的危机等 ,思考它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的思路和方法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变革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重要而又常常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战后为寻找一条符合法国国情的社会变革道路 ,法共进行了长期艰难曲折的摸索 ,经历了从“民主与斗争相结合”到“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法共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既是对 70、80年代“民主与斗争相结合”思想的继承 ,也是对它超越。  相似文献   

19.
知识新信息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赵曜在《瞭望》1990年第46期上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原因首先是长期性。这种长期性具体表现在:1.世界范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长期的;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的共处是长期的;3.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是长期的。其次是曲折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是沿着一条笔直的道路,一帆风顺、一往直前的,而是有时前  相似文献   

20.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