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研究》2013,(4):22-22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本刊特设“理论热点问题专论”栏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这一主题征文,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取向、实现条件、内在动力、外部环境,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色,中国梦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4.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警务执法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地缘毗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又面临共同威胁。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合作的情况来看,现有的合作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为此,中国与东盟各国须共同完善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警务执法合作机制,以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警察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与东盟部长级会议与高官会议机制化;整合中国与东盟域内外事警察体制;强化中国与东盟互派警务联络官工作;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警察国际化培训等。  相似文献   

5.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后,文中提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蔡文学 《传承》2009,(14):22-23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后,文中提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褚艳红 《探索与争鸣》2024,(3):166-176+180
中外关于“中国”的解读存在差异。当前国际社会格局的转变与当代中国的崛起,日益凸显出西方中国学既往研究范式在解读中国时的效用困境。世界中国学倡导深入践行“批评的中国学”研究,以区域研究为方法路径,通过“深读”的文本分析与“躬行”的经验研究与世界共议“何为中国”。世界中国学以文明比较的视野,关注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中“人”的丰富内涵,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在此范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从西方理论的消费者逐步转变为全球范围内中国研究的主体与中国道理的讲述者,并在此过程中期冀形成本土立场与全球眼光兼具的中国知识,助益人类文明互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和追求与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努力追求与各国互利共赢,才能摆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9,25(3):12-1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两方面.在当代中国,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共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流行并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与观念,进而或明显、或潜移默化地改变和转换着国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又是马克思主义逐步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接受中国文化的熏染,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习惯的相冲撞、相重合,是对中国人的许多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并使其发生异质性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覃世艳 《前沿》2010,(24):30-33
解释学视野有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理解的一元性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评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否有效存在着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注意扩大前理解的认知度,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历史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4.
白海燕 《理论月刊》2001,(10):19-2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之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民本思想”优秀内核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东盟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之路将会越走越广。"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高歌满怀信心地说。作为研究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多年的专家,高歌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的课题,并发表了多部著作,他见证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赵越 《前沿》2011,(20):37-39
从现代化视野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破解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现代化理论认同难题,探索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范式,推进了中国与世界现代化互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3,(10):10-11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过去的十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开创了"黄金十年"。未来十年,中国将与东盟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2+7"合作框架绘就中国—东盟"钻石十年"。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相似文献   

18.
日出扶桑,光耀海天.扶桑之国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最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鹏 《长白学刊》2007,(3):35-38
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同时关注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维度;中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推动中国政治平衡发展既要弘扬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国民的政治自觉,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时空交点上去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在现代政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去寻求一种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