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这是破解“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四大工程”已经成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的载体、最有效的抓手,成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12月31日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从党中央对新农村作出一系列部署可以看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市第九次党代会、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都对小城镇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区县干部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一批设施完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不断崛起,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5.
孙续功  张玉丽 《前进》2008,(3):40-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统筹城乡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基础上,又一次重申了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国珍 《理论月刊》2006,(8):167-1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确立新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战略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整个“三农”问题的深化。我国作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旗(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作为旗县工作的同志,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大意义,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领旗(县)域“…  相似文献   

8.
韩东娥 《前进》2007,(1):36-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今后加快山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山西的战略举措之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两区”开发步伐,是构建和谐山西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视野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烈翔 《新东方》2006,(4):13-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相似文献   

10.
万勇 《中国民政》2006,(2):27-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要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改善城乡结构的两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两个趋向”的制度安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个趋向”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决策。胡锦涛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深刻阐述了“两个趋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一、落实“两个趋向”重在制度安排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3.
高凤莲 《前进》2006,(6):41-42,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探讨如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村“新”之所在时,决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规划、盖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新农村的“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必须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人口,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也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14.
胡甲文 《公安研究》2008,(10):15-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公安机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公安职责任务出发,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客观问题,创新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更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浙江》2006,(18):I0002-I0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浙江要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骨干电信运营企业和“数字浙江”建设的主力军,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确定今年为浙江电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推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春风e农手拉手”活动,切实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尽责任、做贡献。并主动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专题报…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认为,破解“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提高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力倡“新农村运动”,到去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中央政府摆在“十一五”纲要各战略任务的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广大农民群众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希望。但是,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支撑,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达农村相比是否要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各级人大代表心系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计,倾听民声,探访民意,纷纷建言献策,建议党委政府采取“三管齐下”的有力措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相似文献   

20.
李农 《理论月刊》2006,(5):180-18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农业的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本文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布局下,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品两制”所造成的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位的现象,以及财政投入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