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杜尊春  梁永安 《春秋》2011,(2):60-61
中国名产肥城桃,因产于肥城故称肥桃,又名佛桃,以其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称为“群桃之冠”。  相似文献   

2.
孟庆湖 《前沿》2011,(18):168-170
时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不道德的现象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耻感文化"的内涵在社会转型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蜕变,造成了社会成员的集体心理迷失。重塑"耻感文化",扶正"耻"的路标,是当前道德建设之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祝杨军 《前沿》2013,(7):171-174
科学发展观演变的生态伦理意蕴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其核心是研究"善",从而在理论层面揭示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本文从"物欲之善""公民之善""生态之善""人之善"和"和谐之善"五个维度分析展开,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伦理形态,从其发展逻辑来看,每一次发展伦理观的变迁,都伴随着一种文化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山东省中部,有一片世界吉尼斯纪录中“世界上最大的桃园”,那里的10万亩桃园每到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漫山遍野、香飘万里。这就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肥城。 肥城历史悠久,因西周时肥族人散居此地,古称“肥子国”,其特产肥城桃也因此而得名。中国“佛桃”之乡 肥城桃在肥城已有1100多年的栽种历史,以个大、味美而著称,明清两代奉为皇室贡品,因而又有“佛桃”之称。在这个总面积 1277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桃的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之多。  相似文献   

5.
张鹏海 《前沿》2011,(22):139-141
针对"嘉绒"藏区的民族体育舞蹈"铠甲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介绍了其起源和历史变迁,在广泛查阅现有历史文献、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文化背景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深入探讨了"铠甲舞"的多元文化特征,着重从多区域文化、多民族文化、"巫""武""舞"相结合的多元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事实证明,"铠甲舞"能够保留至今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应归功于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多元文化融入,其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金华 《求索》2010,(6):190-192
晚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值得关注的时代,李贽是这个时代文学与文化转型的轴心人物,其《童心说》为晚明思想之自由及文学文化之转型建立了一种无人替代的参照体系。正是李贽那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和嬉笑怒骂的文风,才把中国几千年来奉为"至圣"的"偶像"文人所谓的"仁义道德"批驳得体无完肤,也因此为晚明浪漫主义思想开了先河。明代文学的后续学派在李贽"童心说""离经叛道"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诸多"变通"的文学观念。正是这种"变通"和务实的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后来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甚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准备。  相似文献   

7.
尹华东 《前沿》2012,(9):160-162
国内外学者对中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问题已有不少探讨,但对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新特点缺少足够的研究。本文在对以往成果进行梳理后提出了"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标签化’和思维定势""知己知彼、与时俱进"等四个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田洪声 《前沿》2011,(12):34-36
"行帮习性"是中国"家天下"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以"血缘""亲缘""地缘"等为基础的、左右国家正式组织中潜规则运行的群体行为习惯。其本质是封建主义小生产者的狭隘,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非理性支持"。即以是否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等作为是非判断,行为选择的标准,置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于不顾。对中国目前的贪污腐败、暗箱操作、卖官鬻爵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范晓然  范景华 《春秋》2015,(1):61-63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最早称"聊",始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这是齐国名相晏婴与齐景公对话时所言。晋杜预注:"聊、摄,齐西界也。"唐孔颖达疏:"聊、摄、姑、尤,皆是邑也。晏子言其人多,故唯举其属邑言之也。""邑",城市。"聊"和"摄"是齐国西部边境的...  相似文献   

10.
彭林 《传承》2012,(17):45-47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因而人们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称呼加以区别。中国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保持中华文明发展的势头,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何宇宏  张征 《求索》2011,(8):73-74,67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而获得了更稳定持久的承传。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表现,但其根本特征是"一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一方面又与群体主义、经验主义等文化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边倒""一窝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黄建跃 《求索》2011,(4):121-122,193
本文以为,"公"的原始意象与氏族或者部落联盟的祭祀活动相关;"私"为"耒耜"之"耜"字的引申,与劳动工具的个人所有相关。"公"起源于宗教观念,"私"起源于世俗生活,它们是决定"公""私"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同地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周小花 《前沿》2010,(24):55-57,118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民本思想,包括"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关心"鳏、寡、独、孤";"治礼义"、善"教民";"尊贤使能";"省刑罚""罪人不孥"等。这些民本思想对树立服务理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行政及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黄玉寅 《前沿》2010,(12):F0002-F0002
苏州大学法学院杨海坤教授与章志远教授合著《中国特色政法治论研究》一书是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一种深刻阐释。本书之核心内容"政腑法治论"通过对"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善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与"平权型政府"的系统阐述,回答了“需要一个什么样政府”的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5.
伍志燕 《前沿》2012,(1):50-53
"合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理性",但又高于"理性",它是一种合乎扬弃传统理性和非理性的理性。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转向;"合理性"概念的历史演变也相应地经历了"原初理性""启蒙理性""近代理性""非理性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从"理性"到"合理性"的转变表征了当代西方哲学主题的转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宁  虞晓梅 《群众》2013,(3):67-68
北京市依据良好的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借力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自2010年到2012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中,其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相似文献   

17.
幽默六则     
在脸上 "你们四个还抓不住一个罪犯,简直是饭桶!简直是饭桶!"警察向部下发火。"长官,我们并没有白追,我们把他的指纹带回来了。""在哪儿?""在我们脸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12,(8):52-52
湖北省谷城县民政局局长徐国平认为,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福利院供养工作的职能来看,在福利院开展和谐文化建设,重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抓好"三个文化"建设。一要抓好"特色文化"。本着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简便易行、百花齐放的原则,大力推行"一片一模式"、"一院一特色",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使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院内精品。二要抓好"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相对于管理服务人员来讲的,要通过学习教育和文化修养,达到视老人为己亲、自觉自愿为院民的品德要求,主动积极地参与,耐心细致地组织,  相似文献   

19.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总体思路:"四个转变"和"五个构建",形成"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文化改革发展列入"一把手工程"发展目标:2011年底,建立起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5年,"一区三带九重点"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2020年,"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巩固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8%,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极和支柱产业明年底前:全省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改制任务,  相似文献   

20.
赵艳芝  张冰 《前沿》2011,(12):146-150
孙中山互助道德观的形成,除受近代西方社会进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外,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和发扬。其典型表现,即是孙中山的"人格救国""博爱""世界大同"思想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观念在主旨及表达方式上的趋同。孙中山互助论与仁学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内心浓厚的儒学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