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随着高校扩招而出现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业难的原因有国际、国内、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应在毕业之前做到内外结合,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毕业时做到多方协助,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
对36名“90后”大学生进行群体信仰调查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使用消极和负面语言。对“90后”大学生信仰的正面评价是:信仰坚定,积极向上,理性客观;而负面评价是:信仰不明确,功利化,自私化,现实化,目的化,自我意识强,信仰淡化,对宗教的兴趣增大。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缺陷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应从家庭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宣传、学校培养、自身发展等方面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难,不仅制约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深入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社会支持的现状,透析该群体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通过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的顶层设计,系统的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脱离弱势地位,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原因受挫,成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贴心人,关心和扶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对就业弱势大学生群体进行阳光教育,给予人文关怀,彰显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在就业压力下还有一个"弱势群体"-西部高校贫困生更应值得关注.如何帮扶和指导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也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不改善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社会地位,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的界定大多以经济状况来衡量一个群体的弱势与否,不能涵盖所有的弱势群体,应结合社会评价,占有资源量,健康状况来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对弱势群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从其本质特征上去寻找原因。经过考察,由于社会评价低、普遍歧视、占有源少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特征决定了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诱因而非必然因素,其深层根源在于社会与政府  相似文献   

7.
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健全这一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以为,影响"90后"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否健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本文主要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若干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进行的一次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基础上,运用李克特量表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索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学校的跨文化特色、学生群体社会属性的特点等,使得该类院校大学生政治心理在总体上具备和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共同特性,也呈现出了有别于其他普通院校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一些新特征。这对积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及心理问题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介绍了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创业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杀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深刻的社会成因是诱使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外因,它为正确认识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理论价值。有人认为大学生自杀是自我“自杀权”的实现,这是一种片面和狭隘的观点,“理性自杀权”才是法律不排斥的权利。应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来讨论和界定大学生自杀的归责原则和高校应否承担法律责任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转向“增质提效”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社会情感能力渐趋成为考查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基于浙江省4462名大学生调查数据,运用OLS多元回归、Shapley值分解、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和后致性的学校氛围形塑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和学校氛围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学校氛围是影响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解释要素;农村籍大学生在学校氛围中的同伴信任和教师信任获得收益更高;家庭文化资本对社会情感能力具有“边际递增”作用,而学校氛围中的教师尊重和同伴支持则对社会情感能力处于弱势的学生效益更高。研究建议,家庭应采用温暖型教养方式,并优化文化资本要素;高校需将学校氛围作为“软指标”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增强对大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个性化支持;学生个体要积极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维系良性生师互动与同伴支持,以提升自身社会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2.
俞琳娜 《工会论坛》2014,(6):145-14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而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韩语专业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韩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存在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大,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如何在高校进行危机管理,使危机对学生和学校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无疑成为高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及表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之后,对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运用了预测法,创新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的途径,创新点一:把普通学生、家长、老师、校领导全部纳入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之中,并且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拓宽沟通渠道,通过学校的网站、贴吧、班级QQ群,及时上传有关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创新点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构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之后恢复阶段的重视,危机过后要进行跟踪回访与评估,使学生彻底走出危机阴影,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4.
贫困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而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大学生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分析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形成原因,对于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国家政策、社会层面、学校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加之严峻的金融危机,怎样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本文试从我国国家政策、高校学科设置以及学生就业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恋校族"群体开始扩大。"恋校族"既是弱势群体,又是高危人群。这一群体的存在极易引发众多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了解"恋校族"的现状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恋校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校漂族”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于是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校漂族”。“校漂族”的出现影响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不仅受到了“校漂族”的影响。而且在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分析了“校漂族”的成因和对高校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高校在解决“校漂族”问题方面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和高校道德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交际素质欠缺,这不仅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素质,加强礼仪教育是重要途径,这就必须加强礼仪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注重养成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重要的潜在中产群体。他们能否顺利进入和发育为中产阶层,关键是要看技能匹配和“职业接轨”的状况。当前,大学生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普遍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设置与企业社会用人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而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也不利于企业组织技能培训。必须构建高校与企业、社会互动的专业设置体系,增加高校专业设置的主动权,高校结合本地产业做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企业和社会要及时反馈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政府要采取措施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并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