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博客的三重界定博客以其自身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化网络连接。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看,博客是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的传递载体,博客本身亦是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将博客作为发布动态、信息的重要广告平台。博客已然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在  相似文献   

2.
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博客是目前互联网发展最迅速的新应用之一,博客文化逐渐兴起必将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一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博客文化兴起的根源探究入手,辨证分析了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就如何正确引导青年一代的博客行为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欣悦 《青年探索》2006,(2):57-57
2005年9 ̄10月,新浪的“中国首届博客大赛”、搜狐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和博客网的“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先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诸多知名人士纷纷建立博客,与网友开放式交流。博客正在从寡众走向大众。一位国内知名博客说:“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博客元  相似文献   

4.
“官员博客”: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生 《人大建设》2006,(10):36-37
“官员博客”浮出水面国外,“官员博客”已没什么稀罕。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韩国总统卢武铉都有自己的博客。“在美国,博客介入选举已是司空见惯。总统候选人没有博客也是不可想象的。这已经成为他们问鼎白宫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内,官员尤其是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开设博客,还是一件新鲜事。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2006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两会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6,(1):98-99
2005年9月-10月,新浪的“中国首届博客大赛”、搜狐的“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和博客网的“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先后拉开帷幕。与此同时。诸多知名人士纷纷建立博客.与网友开放式交流。博客正在从寡众走向大众。一位国内知名博客说:“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博客元年。”  相似文献   

6.
“你博客了吗?"今天,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 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也一贯被视为是“普通网民”表达观点的阵地。但随着新浪网推出的名人博客,似乎让越来越多的名人卷进博客的圈子,徐静蕾、余华、潘石屹……“精英”们的加入表明博客面前人人平等,一场全民博客的盛宴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7.
李静 《小康》2006,(1):64-65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博客是日记;如果有几千人访问,博客就是媒体;如有上万人访问,博客就是商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较大的改善,而此时凸显个人才能、张扬个性的需求日益突出,博客应运而生,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被视为是“草根阶层”表达观点的阵地。博客在2000年兴起,成为一个热门概念,从2001年开始变成主流。2005年可谓博客之年,博客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是为了开博客才上网。真正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博客也是在2005年,美蓉姐姐被选定为中国首部博客电影女主角.再加之新浪“名人博客”的“煽风点火”,博客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国。现在博客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博客在中国发展的脚步。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短时间内,中国三分之一的网民已成为博客,就在不经意间,博客已经开始从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视角和行为方式,而处于拐点期的互联网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颠覆力量.博客这朵当初的小浪花已经逐渐掀起了人们网络生活的新一轮狂潮……  相似文献   

9.
老徐的博客网上很热火,《老徐的博客》网下很寂寞。古有徐霞客,今有徐博客。美女导演徐静蕾既是娱乐圈中知名人物,也是所谓博客点击率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不过老徐也有尴尬的时候,她的博客文集《老徐的博客》面市虽有大半年,却一直销量不佳,甚至有过一天仅售出两三本的可怕纪录。徐静蕾被批文笔滥,不少网友也认为徐静蕾写的多是流水账,“文字功底也不像宣传的那么不可一世,实在是看不出她的知性来”。(1月5日《重庆晚报》)对于老徐博  相似文献   

10.
博客是Blog的音译,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张贴的个人日志,于2002年开始在中国出现。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兴起博客之风,“博客参政”一夜间成了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博客数量达到1750万了,这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字。虽然被冠以“发展迅猛”来形容,但并不令人意外。单单把以前几家大的博客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加起来,可能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更何况无数的小博客服务商倒下了,又有无数个站了起来。博客数量达到1750万,和前段时间业界对WEB2.0概念的追捧不无关系,和博客服务商声嘶力竭的吆喝不无关系,当然也和网民奋勇争先把自己的身份由“网民”这一俗套的名字转化为看上去颇为时髦的“博客”不无关系。现在很少有博客服务商再沾沾自喜地拿博客注册用户数量来说事了。慢慢地大家已经了解到…  相似文献   

12.
最近流传这样一种说法: 2005年是名人博客元年,2006年是名人博客息年,2007年将成为名人电子杂志元年。全球“博客王”徐静蕾在遭遇博客出书的滑铁卢之后,欲悄然隐退,另起炉灶,于4月16日正式出版电子杂志《开啦》,为2007年名人电子杂志元年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3.
《青年探索》2006,(3):61-61
孩子希望博客对父母“保密”。专家鼓励父母应学习上网看博客,但不应干预。少儿博客上的文章主要是倾诉成长的烦恼以及和家长相处的困惑,也有人展示个人爱好。  相似文献   

14.
<正>老徐的博客网上很热火,《老徐的博客》网下很寂寞。古有徐霞客,今有徐博客。美女导演徐静蕾既是娱乐圈中知名人物,也是所谓博客点击率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不过老徐也有尴尬的时候,她的博客文集《老徐的博客》面市虽有大半年,却一直销量不佳,甚至有过一天仅售出两三本的可怕纪录。徐静蕾被批文笔滥,不少网友也认为徐静蕾写的多是流水账,“文字功底也不像宣传的那么不可一世,实在是看不出她的知性来”。(1月5日《重庆晚报》)对于老徐博  相似文献   

15.
新词典     
《时事报告》2006,(1):59-59
博客:博客是指那些经常泡在网上,大量浏览网络信息,精选或创作内容,并张贴在自己网站上供人阅读的人。由这些人建立的论坛或网站称为博客论坛或博客网站。博客现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开始只是一些网虫的个人爱好,并不受人关注,但“9&#183;11”事件是个重要转折点。当时,  相似文献   

16.
南大副教授告赢博客侵权案据《扬子晚报》2008年12月13日报道,2005年,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这一年,我国博客用户以空前的数量递增,随之而来的侵权纠纷也不断增多。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诉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案,作为首例进入公众视野的博客侵权纠纷案,成为中国博客第  相似文献   

17.
9月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博客自2002年被引入中国后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中国网民1.23亿,82%知道博客,7500多万人阅读博客,近1750万人写博客。博客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似乎意味着“草根媒体”时代的到来。事实究竟如何?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新技术,博客确实为人们带来了自由发表的方便。BSP(博客服务提供商)为网民消除了一切技术障碍后,只要会上网的人,会打字的人,只要想说话,都能在博客平台上发表。无怪乎,博客从“草根”生起,在平民中蔓延。不过,博客中所谓的“草根”,只是…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前沿》2011,(23):129-131
近年来,博客作为一种体现共享与分享的交流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各类博客侵权纠纷也随之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比较博客侵权和传统侵权的基础上,重点对博主、博客的转载者和评论者、博客网站这些博客侵权关系主体的责任承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博客拓展政治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即Blog一词,源于英文中的web log(网络日志)一词,而“博客”则是参照了“骇客”“黑客”等,进行了中国化翻译的结果。一、博客在中国的普及情况2005年是全球互联网以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了大众,互联网发展到个人化时代,并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带给社会和网络层面的巨大跃迁。它是个人在经历作为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信息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机会的创造者这一系列过程后,终于成为互联网的中心,并引发个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博客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如何充分发掘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价值,打造出校园版的"精品博客",有效发挥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