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1980,(Z2)
51、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也叫科学共产主义,它既指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又指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这里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狭义上讲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所谓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是指无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1995,(7)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录本刊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被学术界称誉为“思想高度解放”的著名学者、社会主义学、政治学的著名专家。他就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的改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具体的革命与现实实践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忽视了其在价值、理想、道德、规范等层面的丰富内涵,从而造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僵化与片面的理解。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内部包孕着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与剩余价值理论所提供的实现路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本质的矛盾,同时也为我们深刻展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面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现代科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是科学认识的灵魂。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认识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本文拟对问题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作一初步探讨。问题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科学认识的真正起点。如卡·波普尔所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但是两国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的历史问题,即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问题,仍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症结之一。解决好历史问题,对发展当前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严书翰 《理论学刊》2012,(7):4-8,127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这三个部分中遴选出15个前沿问题进行评析,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在这些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身发展问题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额·乌力更民族是由社会的人构成的人们共同体。它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始终带着不同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不同的时代具有...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素质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长征》1997,(4)
人的全面素质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高铭仁在《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消除对人和对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其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即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出发点和归宿。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不能例外。因为它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三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我国理论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有些理论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我们都知道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近现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历史选择;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引领下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期积累,为我国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和制度基础;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过去管用,今天仍然管用。  相似文献   

11.
李雪 《理论研究》2023,(1):74-80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意在理论上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而作为具体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在实践上建设有特殊规律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旨归的演变过程中鲜明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追根溯源两者的关系是源与流、根与叶、标与杆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提供了根本原理、实践动力和价值归属,反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制度模式和价值动能。在新时代树立起理论标杆和理论自信,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文明提供强大理论支撑,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应以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同时解放全人类为主线来形成其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无产阶级采取的政治行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因而它应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轴来形成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是,有的同志认为,上述论点不是马、恩、列等革命导师的全面述论。这种提法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生长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年代,更应大力推进理论体系的创新。这是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应该坚持也必须认真坚持的方向。理论体系的创新,决不是一件随心所欲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恩格斯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少人,其中特别是青年人,非常关心人和人的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应予肯定的积极现象。它表明这些人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向往着美好高尚的人生。然而要实现这一点,经验告诉人们,必须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不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勇于应对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挑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成功地回应了理论和实践难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舞台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个体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准确地理解社会个体——人的价值,并保证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社会主义本质新解。本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已有科学的概括,但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于社会主义本质中包不包括所有制的规定,又凸现出来。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公平 市场效率。他们认为,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区分不清楚的。如果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同的话,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把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结合起来。传统的资本主义,只顾市场效率,不顾社会公平,导致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吸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蕴涵在“社会”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从国家政权和企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浮出水面。为解决社会矛盾,应该把马克思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路:不仅要着眼于“物,”更要着眼于人和社会关系;不仅要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更要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可持续。为此,要以人为本,调节社会差别,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叉哲学研究中一些久拖不决的争论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质问题.从唯物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看,"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呼,其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现实基础和理论结构1、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理论界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许多同志还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在1885年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思想,是特别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的,这同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但这一研究对象似显狭窄,还应包括无产阶级以外的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