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知识卡片     
△2月10日,美国一高等法院宣判前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迈克·泰森对—18岁少女犯有强奸罪。3月26日,泰森被判入狱6年。△2月13日开始,日本警方挖出的佐川行贿案震动日本朝野,迫使担任自民党  相似文献   

2.
潜江人李汉俊是中共创始人之一。1904年,年仅14岁的湖北潜江人李汉俊随其胞兄李书城东渡日本,1918年获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学士学位。受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影响,他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1919年春,李汉俊回国,主要从事著述和翻译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他与沈玄庐共同主编《星期评论》。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清音阁前宝现溪畔,一座六柱小亭罩护着一块黑褐色石碑。这块全山唯一来自国外的碑刻,记载着一段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1825年(日本文政八年,清道光五年)冬,68岁的日本僧人良宽在越后宫川滨海滩上发现一截木头,首部雕有人头,长8.7尺、围2.9尺,刻有"娥眉山下桥"五个汉字。  相似文献   

4.
一位爱国归侨,晚年定居日本,在弥留之际,却喃喃地对守候在病床前的亲人说:“我要回家(指回中国),我要回家……。”他,就是1953年归国的日本华侨,曾任天津市政协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温士琨先生,他1999年2月3日在日本病逝,享年83岁。温士琨先生1918年7月26日生,是天津市宜兴埠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封建末落的大家庭,兄弟四人,温老行三,少时受到慈母的爱抚、教育,父亲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勤奋读书,学习铁路技术,报效国家,他也没辜负父母的愿望。一温士琨先生1937年毕业于…  相似文献   

5.
近年,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公民、在日本投资的中国企业不断增加。无论在日工作还是在日投资,了解并熟悉日本劳动法律制度是顺利进入日本的必要因素之一。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注重"和",在"和"精神的指导下,日本社会极力避免"争"。近年来,日本的劳动纷争数量不断递增,特别是个别劳动纷争的增加尤为显著。日本在个人劳动争议解决领域分别创设了针对个人劳动争议的新的行政上的解决系统,即裁判外纷争解决手续(ADR),以及针对个人劳动争议解决的裁判体系,即劳动审判制度。文章针对以上两种解决个人劳动争议的制度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即将或已经赴日工作、投资的中国公民、中国公司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对华环境外交力度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其对华经济外交的重要支柱。日本自1989年在世界各国中首倡环境外交以来,一直将环境保护视为拓展日本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提升环境外交的战略意义。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特点主要是签订双边协定夯实法律基础、完善合作机制加速合作进程和建立多种渠道推动全面环境合作。虽然日本强化对华环境外交的背后有着试图在中日政治博弈中获取更多话语权、为日本的环保产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目的,但同时也为促进中日经济合作、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互毗邻,两国也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目前,中日关系也是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这其中也反应了日本"中国观"的转变。欧化时期的历史是日本重新定义自身、定义同亚洲的关系以及同欧洲关系的时期,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规律表现为当中日之间的位阶处于中国强而日本弱的时候,日本仰视中国,并努力向中国看齐;当中日之间的位阶是日本渐渐强大中国衰微时,日本又转变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变化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也表现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本文从历史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较为清楚地整理和分析日本中国观转变的两个过程,从日本的国民性、地理因素方面分析日本这种中国观转变的原因,以期对中日外交关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6月 2 1日我院亚太研究中心邀请在京日本问题研究者和从事对日外交工作的同志在我院举行了日本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3 0余位学者分别就日本当前经济、政治形势 ,中日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日本当前经济、政治形势最新变化分析  关于日本目前的经济形势有学者认为 :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期 ,“政府护航型”的体制积弊日深 ,表现为 :日本金融业呆坏帐巨大 ,严重削弱国际竞争力 ,日本几家主要银行的信誉度首次被清出“3A”等级。日本政府财政赤字巨大 ,已高达GDP的 1 0 % ,在整个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财政…  相似文献   

9.
历史问题是横亘在中日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敏感话题。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野心爆涨,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步步紧逼的军事策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台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觊觎良久,终于在甲午战后吞入囊中。日本侵台策略在日本对华军事政策中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日本近代对华政策、日本亚太政策、日本战争思想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的重点在东方--日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美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敌人;日本属于“中间地带”,是联合反霸的对象。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新中国建立以后,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同时主张宽容今天的日本;以宽松的民间外交打破中日外交的僵局;面向未来建立正常的中日关系。在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于1972年恢复了友好的邦交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漂流事件"引起的中日两国交往史是清代(1644-1871年)中日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漂流民的中国漂到事件既影响了清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也再现了清代中日两国的友好历史,而日本漂流民与漂着地的中国人民在交流中产生的碰撞也为我们深入考察当时日本庶民的中国观提供了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日本漂流民所引发的中日交往拉开了清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尽管中日两国没有恢复邦交,新中国的对日公共外交却已经开始.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圆满地解决了日本战犯问题.它不仅解决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遗留问题,更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形象传到了日本,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遗产,新中国解决日本战犯问题通过中国官方与日本民间的关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联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他的这一思想逐渐动摇。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对日本开始采取强硬立场。甲午战争使李鸿章一生的功名事业毁于一旦,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实际是与虎谋皮。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刘世龙 《外交评论》2013,30(1):110-125
日美安全体系的涉台机制在过去60余年中逐步发展,主要涉及新旧两个《日美安全条约》的"远东条款"、1969年《尼克松—佐藤荣作联合公报》的"台湾条款"、新旧两个《日美防务合作指针》。日美涉台安全机制具有干涉中国内政的性质,其特点有三:(一)这些涉台机制在日美协商中逐步发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二)日美协商台湾问题时,美国主动、日本被动的模式尚未改变,但是日本的主动性增大;(三)日本更紧地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武装干预台湾问题的意图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化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这些差异逐渐放大了,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必须着眼于相同点与相异点。日本在模仿中国文化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创新,生发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关注日本文化独特审美情趣时,应该避免将这种独特性绝对化,以历史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来研究和探索中日两国的文化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我今年已是97岁高龄的老人,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从1926年起,我就和共产党有了密切的关系,直至今日,我仍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中国人民引向康庄大道。 一、年少眼明辨邪正,毅然投身大革命 1925年,我22岁,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1926年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等八国公使,以维护辛丑条约为由,向段祺瑞政府发出  相似文献   

18.
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甲午战争。1896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公立文凭》,规定在各个通商口岸设日本专管租界。1899年,天津日租界正式设立,一系列带有浓重殖民色彩的街名,成为日本当局显示本国国威的象征。日本当局对天津日租界的经营不遗余力,使天津成为其侵华灭华最便捷的跳板和桥头堡。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回日租界,用中国省市名命名原日租界街道,体现了天津百姓庆贺抗战胜利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钓鱼岛是沧海一栗,但它情系两岸三地、宇内海外。二战后钓鱼岛和日本成了美国远东战略的棋子,而日本对其资源势在必得。1971年美日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划入归还区域, 遭到中国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同意将问题挂起来。日本却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中国绝对不会放弃其主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东亚成为了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导致东亚区域不稳定的核心因素,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处在军事冲突的边缘。当日本与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日本民众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政府发动军事冲突?为此,作者在日本进行了以民众为对象的调查实验。对调查实验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果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对目标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那么日本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向该国发动军事冲突,而目标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一因素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日本的年轻民众表现出了更强的和平倾向。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对日外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对于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外交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在经贸领域,可以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以增加日本的退出成本,并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以增加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日本年轻一代的公共外交,由此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