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元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制度,为明王朝所继承。然而,明代市舶司在机构设置、职能发挥、选官制度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市舶司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性职能日益增强;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方式相应地由官方贸易为主体演变为以民间贸易为主体。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面对着东南海防与财政危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海外贸易政策,而主持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机构,也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职能方面有所转换。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督饷馆,督饷馆的设立对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由市舶司向海关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由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长期对峙,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主要通过海路与外国发生政治、经济交往。因此,双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了盛极一时的市舶贸易之外,海外国家还不断派遣使者,向宋朝廷“贡献方物”,宋朝廷则以“回赐”的方式,偿以相应的中国产品,从而实现双方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故史家称之为“朝贡贸易”。然而海外贡使在朝贡过程中,不仅与宋朝廷进行官方的交换,而且还在民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岛夷志略》中有关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中的外销商品、进口商品以及由泉州舶商转销的海外商品作一初步的考察,以期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角度来探讨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明代对海外诸国的贸易采用了一种“朝贡贸易”制度,即寄市舶于贡舶,“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这种朝贡贸易有不少是由华籍使者来承担的。这些华籍使者为什么到国外定居呢?他们在朝贡贸易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明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以史籍中明确记载为华籍的使者为例,作一初步的论述,以求为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提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岛夷志略》中有关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中的外销商品、进口商品以及由泉州舶商转销的海外商品作一初步的考察,以期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角度来探讨元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宋朝建立之后,先后在各个对外贸易港口设置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对海外进口商品实行抽解、禁榷、和买是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有宋一代,抽解、禁榷、和买制度不断沿革变化,对宋朝财政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抽解制度所谓“抽解”,即市舶司对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实物税,它按贩到舶货的一定比例抽收,故又称为“抽分”。宋初市舶制度尚属草创,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在经济上推行“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的方针,①主要向地方州郡争夺舶的控制权,标榜“不与民争利”,o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对进…  相似文献   

7.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初与中国建立了关系后,贸易乃是两国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琉两国的特殊关系,由于明清两朝对琉贸易的发展,对福建港口的兴盛、福建商品市场的繁荣和琉球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拟对此做一粗略的考察。一、中琉贸易的形式与性质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即遣使外夷,诏谕四海,“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人贡”[1]。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明太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民间海上的私人贸易一律禁止,他认为:尽力求利,商贾之所为,开边启衅,…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海外贸易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经历了我国海外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过程。在明代统治的二百多年里,我国海外贸易在宋元时期发展下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既有由官方主持的震惊中外的郑和七下西洋,亦有由非官方的私人经营的遍历东西洋的海外商船。然而,这些发展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到十五世纪末期,我国商船已绝迹于苏门答腊以西,至于隆庆部分开禁后发展起来的私人海外贸易,到万历  相似文献   

9.
中泰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经过泰国境内的邑卢没(华富里)、谌离国(佛统),航往印度的黄支国(康契普拉)1。在素可泰王国建立(1238年)之前,泰国境内有许多小国,各自为政,但都与中国有外交、经贸关系,如盘盘、罗斛、堕罗钵底等等。宋元时代,闽粤海商已频繁到泰国贸易,元代的泉州舶商“其所涉异国……若婆、罗斛,……”2因贸易原因滞留或移居泰国的东南沿海人也随之增多。明朝前期,因与暹罗阿瑜陀耶王朝正式建交,由暹罗王室垄断的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发展迅速,而明后期因月港开禁,中暹私人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导致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周中坚 《东南亚》2006,(1):57-64
中国航海史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中公元前2世纪汉使南航和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外远航前后两个标志性事件。汉使南航是中国古代明确见诸史籍的第一次海外远航。其后历经一千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继承前人航海成果的基础上,郑和下西洋实现了航海活动的全面突破和空前跨越,登上了中国古代航海发展的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走向海洋: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位于世界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水域———太平洋的接合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473万平方公里海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①,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清初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他们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与当时东方海上贸易格局的变迁以及双方各自在东方海上势力的消长息息相关,是构成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荷兰人于1596年首航驶抵爪哇开始了其从事东方海上贸易的行程,到1602年,先后有65艘荷兰船只分成15支舰队驶往东方①。然而,当时由荷兰商人们各自组成的十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小公司,与先期来到东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美国人相比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他们还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制定了各种征税与外商管理办法,使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以前的各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处处以隋朝的灭亡为借鉴,对内精励图治,对外怀柔绥抚。他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则.其基本国策是:“君临区宁,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眼”o。这个国策为其后…  相似文献   

13.
在17、18世纪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首府巴达维亚曾一度是中帆船前往东南亚各地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港口之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及新加坡港的崛起,巴达维亚作为中国帆船在东南亚贸易的首要港口地位遂为新加坡所取代。尽管如此,由于荷届东印度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启然资源尤其是矿产及热带经济作物的资源相当丰富,因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荷属东印度的贸易往来仍然有所发展。下面就近代以来中国与荷届东印度双方贸易进展的状况,贸易平衡以及贸易结构,逐一加以叙述和分析。一、近…  相似文献   

14.
从明初洪武年间以至明中叶的隆庆、万历之交,在这长达二百年的时期内,“寸板不许人海”,始终是明朝封建政府藉以遏制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明朝海禁专制政策的长期限制之下,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步入了艰难发展的道路。至嘉靖以降,随着民间海商纠番诱倭私市贸易活动的日益兴盛,明朝封建政府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武装镇压措施,从而激起了民间海商的顽强抗争。海寇商人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采取亦寇亦商的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初期,荷兰殖民者继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之后来到东方,迫切想打开中国大门,同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而不准外国商人到福建沿海一带从事贸易。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世纪后期,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了菲律宾群岛,在马尼拉开辟了通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以把中国的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美各地。此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于是,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外贸易船满载着各种货物涌向马尼拉,使中国与马尼拉的海上贸易遽然达到了繁盛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中国与马尼拉海上贸易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17.
十六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漳州月港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六世纪是中国海外贸易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广东地方官无视朝贡贸易的原则,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东来的葡萄牙殖民者在福建、浙江沿海的走私贸易,不断对海禁发起冲击,倭寇的骚扰与掠夺,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本文拟对这些变革,以及漳州月港的崛起作一初步的论述。一  明初厉行海禁,“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1。对于海外国家来华贸易,明朝政府则采取鼓励政策,要求他们以“朝贡”的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由明朝政府直…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与之同时,在西亚,阿拨斯王朝自公元762年奠都巴格达后,其海运业更趋发达,他们通过底格里斯河开始同中国发生贸易联系。大量阿拉伯商人越过印度洋,涌入广州等地从事贸易,使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100年时间里,阿拨斯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当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特别是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的贸易,几乎全操在阿拉伯人手里。唐朝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19.
宋朝与占城经贸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 ,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与占城的经贸往来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占城与宋朝一直保持着政府间的通贡关系 ,构成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础。同时 ,市舶贸易持续繁荣 ,也成为这一时期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在重要贸易口岸广州 ,“珍货大集” ①、“宝贝丛凑” ②、“大贾自占城、真腊、三佛齐、婆 ,涉海而至 ,岁数十柁 ,凡西南群夷之珍 ,犀、象、珠、香、琉璃之属 ,禹不能名 ,不能计”③。泉州“泉之地并海 ,蛮胡贾人 ,舶交其中 ,故货通而民富”④;“金山珠海 ,磊乎万宝之藏 ;辇赆航琛 ,奔走乎百蛮之广 ;楼船举帆而…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优秀文化,不断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这在当时已成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日本史上称之“为祖先之贻谋”,亦称为“祖法”‘”。这些遣隋使、遣唐使的频繁来华,既繁荣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又增进了文化交流。(一)在隋朝建立之时,日本亦进入飞鸟时代,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