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迎 《当代贵州》2013,(30):55-55
越来越多的旅行,让我对贵州这片土地更加了解,我也越来越热爱这个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生命列车     
《理论文萃》2008,(6):1-1
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相似文献   

3.
热词     
《廉政瞭望》2011,(12):11-11
微旅行 今年端午节期间,微旅行成为很多网友的新宠——不需要太多的行装。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可以自驾行,也可以搭乘短途火车或汽车,甚至可以步行到乡村。在微旅行中,现代人可以尽情享受专属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有旅行者说:“孩子喜欢玩水,就找个有水的地方;老婆喜欢赏花,就找个赏花的园子。我嘛,就给她们多拍照片,多记录些幸福的瞬间!”  相似文献   

4.
走在路上     
俞敏洪 《求贤》2008,(9):24-24
我出生一个小村庄,家东边有一座50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就可以一览无余。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5.
下下签     
马群 《廉政瞭望》2012,(15):33-33
我还记得乡下的那座古庙,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朴素的乡下古庙。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不知还有没有。那次我是去乡下旅行,路过它,就进去烧香、抽签。我抽中了一张“下下签”。  相似文献   

6.
2011年夏天,我参加了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大学生赴美国工作旅行项目,在美国缅因州停留了4个月。在此期间,受“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我专程前往华盛顿,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了解其馆藏抗战文献资料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出生在抗战最后一年(1945年)。抗战胜利不久,父母亲便抱着我“朝辞白帝彩云间”,顺着长江一路到南京、上海,再从上海乘船至基隆,从此定居台湾。近60年来,虽然经常至各地旅行,却从未去过大陆。大陆在我的印象里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8.
萧功秦 《廉政瞭望》2009,(11):60-60
从日本旅行回来,颇有收获。这是我第三次去日本,有幸遇上一位颇有见解的华侨导游,一路上分享着他对日本的经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9.
礼物     
《党员文摘》2009,(8):19-19
一个游客为了感谢他的导游小姐,在旅行结束后,他问导游:“你带我游览维也纳的风景,对我帮助不小。我想送点礼物给你。你最喜欢什么?”女导游非常贪婪,但又不便明言,所以只吞吞吐吐地说:“我喜欢打扮。嗯……给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脖子上用得上的东西吧!”  相似文献   

10.
完美旅伴     
皓月 《廉政瞭望》2012,(1):73-73
我几乎总是独自旅行。按理说,这不是个好主意:别的且不说,光说花费一项,一个人旅行就不是聪明人的办法:一个房间一个人住那么多钱,两个人住也那么多钱;一辆车一个人坐那么多钱,两个人坐也那么多钱……还不谈那份寂寞:等你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总要身边有个人理会得你的“登临意”,才不辜负良辰美景。  相似文献   

11.
“你可能会很奇怪,作为一名记者,我去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方,但就是没去过中国。不过.我最近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进行了一次为期9天的中国之旅。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和江苏。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让我非常震惊。印象也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2.
1978年5月4日,宋庆龄写信给廖梦醒:“接读你的来信和徐迟同志的报告。使我十分欣慰。自然,我为总理保证我难忘的旅行所作的种种安排而深深地感动。从报告中.我还学到了‘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要是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足够年轻的话。我都想去上这样的课。以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赵鸣 《党课》2014,(2):56-57
年前,我到北欧四国旅行,对那里的儿童无所不在的“公共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排队安检去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圣诞节的前夕,大量的芬兰家庭举家前往南欧,准备在相对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度过他们宝贵的假期,因此,安检通道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和团友开始在队伍中低声聊天。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学习月刊》2011,(7):16-17
我的人生有三大喜好:读书、运动、旅行。运动让身心健康,旅行让视野开阔,而读书让思想升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是会思维的芦草。生命的长短不由自己控制,但生命的质量高低完全凭自己掌握。什么是提高人生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呢?我认为是读书!  相似文献   

15.
旅游6忌     
1、忌走马观花,出来旅行目的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如果每到一地而不去细心观察鉴赏当地的风土,则失去了旅行的意义。2、忌行李过多,旅行时带过多的物品是没意义的,它是我们旅行的累赘。带在身边,行动不方便;放在旅馆,又不安全。所以我提倡一包政策:所有行李只须一个大背囊。3、忌惹事生非,旅行的地点始终不是自已“地头”,蛮劲、霸气还是收敛点好。  相似文献   

16.
复黄炎培信     
复黄炎培信(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刘少奇任之老同志:您十一月二日的来信和寄来的文章都读过了。因我最近在海南岛旅行和休息,交通不十分方便,接获来件较晚,所以迟至今日才能给您回信,很对不起。您的文章①,我建议在报上发表,已转交吴冷西同志酌办。您如有意...  相似文献   

17.
段子     
《廉政瞭望》2014,(18):78-78
“没什么事我先挂了……”临终前李老汉说的最后一句话。别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连一场说走就走的下班都不行。“An apple a day,keeps doctor away.”怎么翻译?四十岁的人翻译:日食一苹果,疾病远离我。三十岁的人翻译:每天玩苹果,博士难毕业。二十岁的人翻译:一天听一遍小苹果,医生都不敢来治我。  相似文献   

18.
正推荐理由旅游卫视总裁韩国辉日前亮相上海书展,畅谈他对旅行的小偏见、小看法,无关对错、好坏,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个视角。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在旅行中,你最讨厌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有没有什么你不喜欢的想法?"他这一问,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来都来了"这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旅行口头禅,"来都来  相似文献   

19.
采访文泸先生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因为,文泸先生工作上曾是我多年的领导,学识上是我的老师,友情上是我的兄长,人格上是我的楷模。我人生一大之幸事就是曾经和文泸先生共事多年。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文风,以及认真做人的方式。近年来每次见他时发现他白发又添了几许,心里便不免作疼(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人的真正尊重)。他在文学和新闻双重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在广大读者中不用说都印象深刻,因此我的采访力求深入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20.
众言妙语     
《党的建设》2011,(10):54-54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会遇见怎样的未来。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美国作家沃尔特·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