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依据OECD的有关文献。但它有很大的片面性,即它所说的“知识”主要指科技知识,而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关。因此,我们在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创设“国家创新体系”时,应当破除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知识截然对立的观念。人文社会科学亦应据此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创新,以承担起它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科院“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指出,不能把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狭窄地理解为“科技知识”,还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这一视角出发,他们提出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以知识为基础的制度创新工程”的观点。   毫无疑问,强调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昊 《求索》2007,(12):189-191
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中泛化的“语境”,不再是原初语言学上的意义,众多领域都从自己的角度给予它定义,但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上来审视语境并给予它一个界定的几乎还没有。“语境是什么?”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语境在本质上是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它具有本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三个本质特征;它的结构是一种编织的网状关联结构;它至少具有本体、释义和叙事三个功能;人文社会科学对语境的运用有“本体”、“界”、“异质”和“对话”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4.
8月12日,湖北省社科联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就“知识经济与湖北发展”进行座谈。省社联领导陈昆满、张俊、杜建国及各处室负责人及湖北电视台的记者参加了会议。华工汉口分院甘德安教授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包括社会科学创新和自然科学创新。甘德安说,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或科研机关。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是个管理问题、制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创新、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从十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经济的资源基础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  相似文献   

5.
杨杰  周雨花 《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09,(7):F0002-F0002,F0003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自2004年6月组建以来,按照“强化政治意识、突出军事特色、提升科学品位”的发展思路,依托“985工程”二期“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和院校建设”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 100个人可能会有 100种答案。但是所有这些答案都可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真”的问题,但要使“真善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唯有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努力为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 ?学者各有定义,但是研究人类社会及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点可能是共同的。一般地说:社会科学是时代性科学,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南方”的浮现,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在蓬勃兴起,并且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全球南方”研究的兴起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既专注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又拓展了社会间关系研究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思维定式,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南方”的浮现实际上正在改变大国兴衰的历史条件,对基于美西方历史经验的国际关系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直接触及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问题。对正在兴起中的“全球南方”研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琦 《当代广西》2011,(9):58-58
这些年来,游记之类的书籍出版不少.特别是专门介绍一个地方或某个景区、景点的文章层出不穷。作家们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西南,饱览山川的壮丽、人文之大观。浩然有感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之真实意义;而摄影爱好者更是机不离手.择风景美妙之处,辄复留影,有的特作自然、人文风景“写真”。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家、摄影家是美好事物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桂海论丛》2014,(5):F0003-F0003
《桂海论丛》于1985年创刊,是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广西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现为双月刊,单月20日出版,大16开版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连续荣获“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广西优秀期刊”“广西十强期刊”等殊荣,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02,(Z1)
当这本带着淡淡墨香的杂志送到读者手上时,作为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新东方》,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历程,总的期数也累加到80期。十年前,也就是1992年,经过两年试刊的《新东方》破土而出。如果说十年树木,那么如今的《新东方》可谓枝繁叶茂。1997年,它创下了海南省入选“五个一工程”的记录;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第三届优秀期刊”;2000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多年来,《新东方》发表的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的比率居海南期…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记忆与回忆为主题的研究风气日渐兴起,发展为欧美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流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记忆理论,大多以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经典论述为源泉,并结合各国的学术传统及经验研究而批判性地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这股“记忆之风”在中国学界和公共空间激起“发掘记忆,重构历史”的学术意识。在中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与乡土重建。记忆的历史研究,不应是“科学史学”的障碍;相反,它不仅拓展了通往“历史真实”的渠道,而且为认识人性之本相提供一种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辛一科 《前沿》2014,(15):102-103
宪法解释的困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宪“真意”与宪法适用的两难选择;二是宪法安定性与宪法解释合目的性的截然分立。造成以上困境的根源在于将传统认识论哲学错误地运用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宪法解释学之中,在本体论层面提出兼具科学性与推测性的预先性假设,从而为宪法解释设定错误的研究方法与任务。  相似文献   

13.
书籍史话     
吴心 《黄埔》2007,(1):54-55
什么叫“书籍”? “书籍”的概念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文字记录性质的档案材料,可以叫作初期书籍;一个是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制作,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可叫作正规书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在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素质教育问题,就成为全社会极大关注的热点,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探讨,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并延伸至其它有关领域。不少的中、小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验,作了有益的尝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设素质教育特区的设想”;一些高等师范、理工院校相继成立“学生素质教育学院”或将“社会科学部”更名为“人文素质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最近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江总书记指出的五个“高度重视”,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最好概括。江总书记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早在1988年,他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时,就在上海市社科联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段话真切地道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也澄清了在人文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问题上的许多偏见。本文仅就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去年8月7日在北戴河会见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提出“四个同样重要”;今年4月28日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7月16日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提出了“两个不可替代”的精辟论断,阐明了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的“五点要求”。这一系列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集中回答了进入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问题,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江…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人类实践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欧阳康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课题顺利结题,其最终成果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共计专著8部:《社会认识方法论》、《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评价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进化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这套丛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界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对于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暨丛书总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再次精辟阐述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大有可为,将步入一个空前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政方针,正如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关键在于落实”。学习讲话,一定要重在落实。 一是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真正做到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到与发展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来认识。过去一段时期,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社会上曾普遍认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是要发展科学技术,把生产力搞上去,因此,直接能够发展生产力的自然科学最重要,人文社会科学可有可无,最多只能是敲敲边鼓。殊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