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山谷的禅房里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不管是去化缘,还是去厨房洗菜,这个徒弟从早到晚,忙碌不停。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相似文献   

2.
心中只有锁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老锁匠准备从两个徒弟中挑选一个,把最绝密的开锁技巧传授给他。他让两个徒弟同时各开一个保险柜,结果大徒弟用了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认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了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满脸愧色地说:"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用"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来形容某些人。其实,尽管"骂娘"表明一个人对现状不满,但毕竟他是在吃到肉之后的骂娘,这与饿着肚子骂娘是有天壤之别的。  相似文献   

4.
刘振宇 《求贤》2010,(11):29-29
有一天,徒弟问禅师:“世上真有完人吗?” 禅师笑而不答.随后从身旁的茶几上端起一只茶杯。递给面前的弟子.反问:“你看这只杯子与其它的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5.
《江淮》2008,(10)
即使"理直"也不能"气壮"——这是某地方领导同志对信访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这个要求提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痛苦和盐     
印度有一个师傅对徒弟抱怨这抱怨那很厌烦,就让徒弟取一些盐来。徒弟把盐取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问他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被置于“诸肉之首”的特殊地位,自古就有“诸肉还是猪肉香”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筷子趣闻     
正三千多年前,筷子还未出现时,古人吃饭用手抓取,吃肉也是如此。儒家礼教古书记载:聚餐时抓饭不得乱抟,或者把粘在手上的饭拨放回去。且饭前必须洗手,不允许两只手相互搓一下了事。筷子于何时出现,不得而知。不过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筷子,但名字叫"箸"。"筷子"之名,有说是长江上的桡胡子喊出来的。桡胡子在"血盆"里讨饭吃,险象环生,航行中忌讳之事很多。例如,"箸"与"住"同音,停止的意思。航行之船停  相似文献   

9.
何必多烦愁     
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有座清幽的小禅院,生活着一位老禅师和他新收的小徒弟。时节渐入凉秋。一天早上,小和尚一觉醒来,发现大地一片枯黄,满目荒凉。为景所动,不禁悲从中来,对师父说:“唉,真是好悲凉,草水萧疏,生机  相似文献   

10.
正8岁的畔畔执拗地和一盘青椒肉丝较劲——他一遍遍地用筷子夹肉,却怎么也夹不上,屡屡受挫之后,他终于烦躁到情绪失控,猛地把菜打翻,直接上手,袖口、胸前沾上了不少油渍。一旁观察的父亲胡昆眼疾手快把畔畔拉开,一边熟练地收拾残局。"他就像个野孩子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胡昆向廉政瞭望记者说。  相似文献   

11.
从“纣王象牙筷子”说起……山东孟韬《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纣王让人用名贵的象牙做了一双筷子,丞相箕子知道后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说:"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用陶土碗碟来盛菜饭,必须用玉杯五盆才相称;用了王盆和王杯,也就不能再盛那些粗菜粗饭了,...  相似文献   

12.
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熏肉熏肠,但由于一些不法商人用瘟病死猪肉或母猪肉等劣质猪肉制成腊制品欺骗消费者,而且熏制好的成品一般人难以鉴别好坏,很多市民对市场上出售的熏制品心存疑虑,于是有人为求心安,情愿麻烦点,自行加工。“熏制”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熏制腊制品是用松叶、柏香叶或锯木渣、桔皮、蔗糖渣等物生火冒出浓烟熏烤,如此操作对城市居民来说,不仅材料不好找,对周围环境污染也比较大。做过卖肉生意,见难以为继,赋闲在家的王某听到居民的抱怨后心想:如果自己到城郊租一间民房,把肉按他们的需求熏制成腊货,适当收取加工费,不是一…  相似文献   

13.
正国人就食,传统用筷。然于其使用,却有天壤之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王公贵族多用精美绝伦的金银筷、象牙筷,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的竹、木筷。《韩非子·说林上》中就曾讲述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纣王请人为自己精制了一双名贵的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纣王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用明犀碧玉做的碗盘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用来盛小米蔬菜,势必要  相似文献   

14.
陶灵 《红岩春秋》2020,(3):79-79
重庆市万州区北山大道有两家小餐馆,主打菜名为"碎碎儿肉"。其中一家经营了20多年,三峡移民搬迁前就在老城区卖这道菜。不过正宗的碎碎儿肉并不在餐馆里,而是留在了记忆中的职工食堂,我们喊伙食团。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食品公司做了几年杂工。当时出售鲜猪肉,骨头与肉不能混着卖。因为副食供应才过关几年,用买肉的价钱合着骨头买,顾客当然不愿意,屠宰场只好在卖肉前剔下骨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说: “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 1960年到1962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天毛泽东对他的警卫说:“我不吃猪肉和鸡子,猪肉和鸡可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并教育警卫们要和他一起度荒还债,严禁大吃大喝。但是警卫们担心毛泽东的身体,劝他还是吃点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16.
正原料:一斤带皮的五花肉或前臀尖猪肉、白糖或冰糖(冰糖能炒出肉的鲜亮色)、葱、姜、花椒、盐、酱油做法:把肉洗净,切成两公分见方,锅里放油一两左右,放糖两勺,微火,用铲子不停地搅拌,直到起沫。等沫子快完时,放肉煸炒两分钟,让糖色进到肉里,再倒酱油继续炒。  相似文献   

17.
时下,总有些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生活好了,有肉吃,还“骂娘”,这从情理上说似乎有些不应该。 不过,“骂娘”总有“骂娘”的缘故。比如,这边辛辛苦苦,那边大吃大喝,这边拖欠教师工资,那边用公款搞高消费,这边经费紧张,那边购买高级进口轿车,怎能不  相似文献   

18.
怕与悔     
传说中一位修行者在临终前交给跟随他的徒弟两封信,一封嘱咐他徒弟等他离世后拆,另一封让他徒弟到自己临终前才拆。修行人辞世而去。徒弟独自上路,面对苍茫的人世莫知的未来,他拆开了第一封信,发现里面只有三个字:"不要怕。"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个故事讲: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就难说了,看在谁的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蒸,半个钟头一碗米就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块,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20.
正鱼、肉、蛋、奶、蔬菜、海鲜等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食品安全涉及每家每户每个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食品安全环环相扣,在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全面影响食品的质量。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全供应链监控,保障消费者从田间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呢?当然有!一个小小的身份二维码,就可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天津市民在易买得等大型超市购买猪肉时,只要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