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2010,(6):F0003-F0003
“在园区企业上班,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我们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2009年全镇新建续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个,开工面积20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政》2006,(3):62-63
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对社区信息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确定:到今年9月底前.全市7个辖市(区)的所有社区全面建成社区信息平台,做到每个社区一台机.一条线、一个平台.一套软件.最终实现市、区.乡镇(街道).社区的四级信息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结合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稳定,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乡风文明岗”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因治理资源的消解、治理事务的叠加,农民集中居住区出现了治理堕距问题。一方面,受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转型影响,社区行动主体的行为失调,表现为农民观念转变滞后、行动利益多元化,由此导致社区群体分化,影响社区整合。另一方面,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治理制度运行难以回应社区诉求,出现治理中的回应错位、资源内耗与条线张力的治理制度悬浮困境。治理堕距的呈现,带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空间的去社会化、时空形态模糊和村社集体角色缺失,重新定义了社会形态,反映出社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农民互动关系的失衡与断裂。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有效治理,需探索如何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理机制,重塑基层社会整合,重建社区秩序。  相似文献   

5.
戴子刚 《前沿》2008,(10):134-137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创新实践,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作者在实地调查和对镇江经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必须做到“六个坚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田鹏 《长白学刊》2022,(2):127-13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嵇道武  王勉 《群众》2020,(1):65-66
近年来,因项目征地拆迁、大规模土地流转,苏淮高新区三个镇(办)有16个村约9550户3.5万多农民“洗脚上楼”实现集中居住。调研发现,这些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党组织力量不强、居民融合不紧、自我管理制度缺失以及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苏淮高新区将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列入“书记抓党建”项目,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四位一体”综合治理,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治理新模式。组织重构:基层党支部扛起农民集中居住区综合治理的责任张码花园集中居住了张码办事处8个半村的村民,以及周边部分大企业的“蓝领”职工。  相似文献   

9.
黄瑞林 《中国民政》2010,(11):54-54
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目前.全市910个建制村已建成213个农村社区,涉及全市37个乡镇(街道),覆盖到321个建制村。  相似文献   

10.
杨钧 《江苏政协》2013,(5):35-36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实施农民集中居住试点工作,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又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虽然改变了以往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在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是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据不完全统计,超50%企业务工农民(含劳务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尤其  相似文献   

11.
马林成 《政策》2002,(4):8-10
近几年来,荆州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上狠下功夫,收到较好效果。据统计,全市共融聚资金40多亿元投入龙头企业建设,建成年产值过千万元的重点龙头企业6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18家,带动商品生产基地300多万亩,带动农户40多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比上年增加118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 《政策》2009,(1):58-5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江苏省高邮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农民自发孕育、90年代中后期政府强势推进和近几年发展提高、快速扩张阶段。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80个。其中,国家优秀合作经济组织1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2个、省级20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个。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对促进农村脱贫帮困具有积极意义。建议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为契机,通过"两加两减",不断提升脱贫帮困工作实效,增加贫困群众获得感。做保障的加法。帮扶农村贫困户的难点和重点是在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时,提前考虑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机制,比如道路出行、雨污分流、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以及保障他们继续从事赖以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委统战部紧紧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谋篇布局,通过搭平台、建机制,积极助推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力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与“十一五”初期相比.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增长了15个百分点,城市综合实力也由此跃升至全国百强地级市.排名第35位。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不仅仅表现在"表皮"上,而更应该是"骨子"里的,解决农民在"上楼"后的生计问题,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社区化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据《四川日报》、新民网等媒体报道,随着灾后重建完成,彭州市农民从分散居住转为集中定居。集中居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农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通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围绕培养新垂农民,大力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积极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对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期,常熟市政协围绕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进行专题协商。委员们针对目前存在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配套设施不够到位、人户分离现象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现象在各地频生,考察村民委员会功能嬗变的实践逻辑及"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的作用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研究显示,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作为国家—农民关系的"桥梁",村委会以流动治理的形式保持国家—农民关系的延续,但"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发生了分离,村委会并非简单延续村治模式下的基本职能,而是以"嵌入"式治理实现功能嬗变,包括主体嵌入与规则嵌入,使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同时,"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亦会面临一系列规则冲突和制度困境。因此,如何透过"地方性知识"视角,合理利用村庄本土治理资源和内生治理规则,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应是学术研究的真命题。  相似文献   

19.
赵景发 《现代领导》2005,(12):25-25
江苏省姜堰市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125个、党员干部21753名。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将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带头富、带领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带一促”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村级党组织的“头雁”作用、农村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农村党员的“酵母”作用.带来了群雁高飞的“雁阵效应”.从而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市有967%的农村干部、81.2%的农村党员领办兴办了致富项目,带动了近3万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海南》2008,(5):I0001-I0002
海口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田园海口,都市农业”,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把推广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和推进节能减排的一项民生工程。至2007年底止,全市累计投资5817.5万元,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0.91万多户,大中型沼气池58个,联户型沼气池3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