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身份制度,贵族制度也随之消失。但封建时代的许多旧俗仍然不可避免地残存下来,并在现代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其中,“世袭议员”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政治文化遗产,折射出日本政治中某些传统的潜规则。日本政坛长期以来存在的“家族世袭”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世袭”现象也使日本政坛的关系过于复杂化,权钱交易丑闻时有发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难度。日本大选使得民主党和自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世袭议员”制度的政治传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然而日本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关注2009年日本大选背景下日本有关“世袭议员”现象的争论,从制度成因变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政治的传统与变革之争,并尝试对“世袭议员”现象的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2.
韩国与日本的关系素来以“一衣带水”或“既近又远”来形容。自古以来两国相互间关系密切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互相影响。尤其是朝鲜半岛曾为古代中国先进文化传入日本起过桥梁和纽带作用。但自近代以来 ,特别是从1910年起 ,日本对韩国进行了长达 36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 ,韩国人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制度模式。而日本为达到同化朝鲜民族的目的 ,极力扼杀韩国的民族文化 ,取缔了朝鲜语的教育 ,韩国被强迫使用日本式的姓名即所谓“创氏改名” ,韩国文化的正统性受到了威胁 ,民族文化出现了断层。…  相似文献   

3.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行业差别为基础的“拼贴画”模式.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会主义文化传统.学术界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对法国社保制度的行业特点持批判态度,认为它是削弱法国经济活力、阻碍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这样的结论仅从经济、政治视角出发,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文化视角.本文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视角出发,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根源以及制度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做了详尽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这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印尼新秩序政治史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原文共七节,这是摘译最后三节(题目为译者所加)。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印尼近几十年来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揭示“新秩序”政权的特点及其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5.
熊炜 《欧洲研究》2022,(6):1-22+181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系的目标,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务实”特征。但随着德国将政治地缘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开始从全球政治地缘结构中寻找德国的全球性大国定位和崛起路径,德国对华政策中经济维度的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政治安全维度的考量,体现为默克尔执政后期的“价值观外交”和交通灯政府的“时代转折”。中德经济纽带维系政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会持续减弱。因此,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政治地缘上的共同利益,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国的印尼华人研究发展迅速,令人鼓舞.可是,它仍然是人文学科的薄弱环节,而印尼华人文化研究又是这一薄弱环节之薄弱环节。俯瞰十年来的印尼华人研究,不仅多被局限在“华侨”的小天地里,而且还集中于政治和经济研究。不能说人们对文化领域没有涉足,但却可以说空白点成片。即使被涉足的也多是隶属于政治研究,以政治视点来考察,从政治视角作评价或下结论。因此,或蜻蜒点水,浮光掠影,或罗列现象,就“文”论  相似文献   

7.
苏联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4月秉政以来,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世所共睹的剧烈变化。这六年多改革岁月给文化领域带来了什么呢? 苏联文化学者认为,当代苏联文化的物质体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中。新思维中包涵的思想——当代人类文化的认同性及文化中人文因素的突出——就是改革时期苏共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博士所著《东亚社会变革》一书已于2 0 0 3年 8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东亚社会变革》一书由上、中、下篇三部分组成 ,共 3 0万字。上篇“本土化”重点探讨了战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照搬西方模式 ,而是注重从实际出发 ,探索具有东亚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认为“发展型国家”、家族主义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要负担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适应发展需要有所变化的儒家文化是有利于东亚经济发展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中篇“地区化”主要论述了 …  相似文献   

9.
2021年缅甸局势变化的一个直接导火索是,缅甸的多数决选举制度容易造成“赢者通吃”式的一边倒胜利。在简单多数制下,1990年以来凡是有全国民主联盟参与的选举,皆以其大胜告终。选举制度具有“黏性”,一旦有政党稳定从中得利,选举制度改革通常难以推动。缅甸选举制度修改的条件为,缅甸军人及联邦巩固与发展党面对选举结果的“冲击”,利用政治优势造就“机会窗口”,且具备足够的政治发展知识来反思选举制度的设计。1990年选举至2008年新宪法颁布是第一个修改选举制度的机会窗口期,2010年缅甸重启选举至2015年选举是第二个机会窗口期。但是,缅甸军人及巩发党没有得到充分的国际知识输入,选举制度未能在正常的机会窗口期内被改变。2021年的新局势可以视为“创造”了非常规的机会窗口,选举制度预计将被改为比例代表制。缅甸的案例说明,在政治发展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即使是自利的决策者也未必能够“理性设计”出于己有利的制度。同时,知识流动的不完整性是西方民主推广过程的副产品,政治发展的曲折性或许内生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东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现有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而且向人们昭示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并非只有一个模式。然而 ,自 1 997年 7月以来在东亚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 ,使许多人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东亚模式”的评价。有些舆论盖棺论定 ,认为东亚金融危机说明了“东亚模式”的脆弱性 ,“东亚模式”已经死亡 ,“东亚经济奇迹”已经终结。怎样正确评价“东亚模式”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拟对上述看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并试从制度和文化层而对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作出分析。笔者认为 ,东亚必须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1993年8月为时间界定点,维系38年之久的“55年体制”崩溃,日本政党制度开始进入面向新制度的过渡期。经过5年多的变动,扑朔迷离的日本政坛已经暂趋平静。自从桥本带领自民党复归政权后,小渊又与自由党联手组成多数派政权;以往的“万年野党”──社会党的地位已被现今的民主党、公明党、先驱新党、社民党、共产党等所替代,日本政坛形成“一强多弱”的局势。从朝野对阵形势来看,未来日本政治是继续持续自民党一党“坐庄”的态势,还是演进为两党对立、甚或多党共治的政党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野党各派能否成功解决各种政治…  相似文献   

12.
一 引言 人们常以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这几年发生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际政治变动,这是因为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范围以及国际政治的本质与过去迥然不同,比如全球范围的冷战结束这样带有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因此正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重新起动”说在解释国际政治变化的概念和术语时,总是与“历史性”一词分不开。90年代初,福山提出的“历史的结束”说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说就是把当前的国际政治变化与历史性相联系加以分析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我因在列宁格勒筹备中苏合资“上海饭店”的开业工作,直到1991年9月份仍在苏联,对于苏联社会生活和中上层人士有一定的了解。依我的观察与思索,苏联的“突变”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主义的堤坝早已被打开了多处缺口。第一是苏联共产党自身。戈尔巴乔夫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新思维”这把利刃,来剜共产党自身的肉,砍自己的手脚,可以说是“自毁长  相似文献   

14.
蔡鸿 《美国研究》2022,(4):73-94+7
基于美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当今美国拉美裔在人口、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特征。近年来拉美裔人口出生率逐步降低,年龄趋于低龄化,新生代拉美裔美国人的教育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族裔相比,拉美裔的经济实力偏低,政治上呈现政党支持多元化趋势。国会议员中拉美裔的代表比例远低于其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本文认为,从目前看,拉美裔的这些变化并没有使美国社会变得“拉美化”,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也未受到拉美裔群体文化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在拉美裔群体的人口红利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保障、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更佳的经济状况和更高的政治地位后,拉美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实践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算起,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各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是,如果从抽象角度加以分析的话,这些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可以归纳为两种实践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布哈林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4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国际格局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来自中塞双方政府机构、智库、教育机构和媒体等50多人与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进行了研讨。一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此次研讨会召开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率团(成员包括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张宁 《俄罗斯研究》2023,(6):141-166
哈萨克斯坦2022年“一月骚乱”后,托卡耶夫从纳扎尔巴耶夫手中接管了全部权力,成为实质上的全权总统。这标志着纳扎尔巴耶夫时代结束,托卡耶夫执政时代开启。托卡耶夫于2022年提出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开启建设“新哈萨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第二共和国”。“新哈萨克斯坦”的政治改革以“先政治后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公正”为核心,以“强力的总统-权威的议会-负责任的政府”政体模式为目标,旨在打造新型国家管理体制和模式。实践证明,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顺应了民情,符合哈萨克斯坦独立30年后的发展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稳定,也为哈萨克斯坦赢得了国际声誉。与此同时,由于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加上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8.
刘辉 《美国研究》2005,19(3):152-154
2005年5月19~21日,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四川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美关系史中的人物”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60多位从事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活动,提交论文30余篇。与会者对给中美关系带来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进行了研讨。这次研讨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研讨范围广,论文涉及人物覆盖了中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关系诸方面。二是会议参加者大多比较年轻,显示了中美关系史研究队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王浩 《美国研究》2022,(4):47-72+6
作为美国政治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政党政治研究近年频频面临来自实践的挑战。主流的政党重组/关键性选举模式、历史钟摆理论和渐进改良学派不仅未能解释为何2008年与2020年两次经济社会危机都没有推动美国政党政治进入新的周期,而且无法充分回应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特朗普现象”的兴起。围绕美国政党政治演化逻辑的既有研究本质上是基于“周期范式”的学理探索,即依据经济周期决定政治周期的历史经验,将“经济—阶级”要素视为美国政党政治演化的核心变量。然而在冷战后多元文化主义影响日盛、人口结构加速调整及社交媒体带来的“对立叙事”与政治“回音室效应”愈演愈烈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美国的政党政治已经进入“后共识”与“部落化”时代。结果是,“文化—身份”矛盾正在取代“经济—阶级”矛盾成为推动美国政党政治演化的首要矛盾。传统的政党—阶级联盟问题、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与“经济—阶级”分化主导下的公共政策辩论随之不再处于美国政党政治实践议程的中心。因此,美国的政党政治研究需要摆脱周期桎梏、进行范式转换,构建一个新的以“文化—身份”要素为核心变量的“认同范式”。相应地,其研究议程也将重置为以基于价值观认同而非经济利益的...  相似文献   

20.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4):149-151
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英、德、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丹尼尔.皮克塔先生、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元敦奎先生及曾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大使的周刚先生也与会。与会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视角对九一一之后的美国进行探讨,议题涉及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