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今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责任教育的偏差、家庭责任教育缺位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加强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2.
赵碧莹 《党课》2010,(20):96-98
为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做好理财规划。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处于不同年龄层的父亲们该如何理财,为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做更好的规划呢?  相似文献   

3.
居茜 《世纪桥》2011,(1):57-58
家庭是未成年犯罪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的必然归宿,安抚受伤心灵,巩固矫治成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是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监护人在教育上的缺陷,以及由于未成年犯犯罪而产生的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管教机构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成果,给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心理和思想上打上更深的不良印记,也极有可能促使孩子重蹈覆辙,再次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基于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现状,通过主客观因素的考察,分析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家庭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犯重新犯罪方面的特殊功能与责任。  相似文献   

4.
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政府和家庭的责任及其关系问题是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探索建立“共担·互补·协调”机制,对于构建行之有效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政府-家庭”责任共担模式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取得了有益经验,具有先发性和典型性。进一步完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发挥政府主导责任,探索研究家庭养老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5.
李琼瑛 《学习月刊》2014,(24):95-96
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本人而言,自身就业能力的高低,受到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城乡4000份家庭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家长对我国社会道德整体状况满意度不高,但七成以上家长对未来社会道德建设信心较高;九成以上家长普遍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普遍认同社会的道德要求,更加注重私德教育,认为孩子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三成左右的家长对道德促进人的正向发展功能尚存疑虑,七成家长善于采取奖惩、说服等常规性德育方法;七成家长基本认可家庭德育效果,但同时感觉到家庭教育的难度。期望值过高,徒有理念而缺失行之有效的方法,责任教育缺失有效载体,家庭生活未尽合理等是现代家庭德育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家庭、学校、社会是一生教育的三个课堂,共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三个课堂的教育功效各有所别,彼此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和相互映衬决定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效。一、家庭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最早是在家庭的教育中萌芽的。家庭不是房子,不是宾馆,不是饭庄,而是孩子精神寄托的场所,希望停泊的港湾,心灵得到呵护的乐园。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家庭的关系、家长的方法,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具有极大的教育影响作用。家庭生活从保证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方面,奠定了他们人文素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不…  相似文献   

8.
温倩 《理论导报》2011,(5):55-56
学生出走有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四个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角度预防学生出走,要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与引导,加大对学生安全、健康、责任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员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家庭、学校要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从根本上预防学生出走。  相似文献   

9.
《江淮》2007,(4)
最近,蚌埠市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社区监督工作的试行意见》。规定监督内容分为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三个方面。个人修养主要包括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作风和廉洁自律;社会交往主要包括公众形象、遵纪守法、交往对象、社会公德、社会责任、邻里关系;家庭生活主要包括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夫妻关系、亲属关系、经济状况。《意见》制定了四项措施保证社区监督工作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0.
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政府和家庭的责任及其关系问题是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探索建立"共担·互补·协调"机制,对于构建行之有效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政府一家庭"责任共担模式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取得了有益经验,具有先发性和典型性.进一步完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发挥政府主导责任,探索研究家庭养老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1.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一个人必然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有生活方面的,有职业方面的,有道德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这种不同的追求,便构成了不同内容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家庭理想,社会理想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浑浑噩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好似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2.
社会责任是人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是一种天赋使命,它以共生共存为价值内核并受其限定。共生共存对公民责任人格具有塑造价值,主要体现于责任行为规引、责任行为评判、责任精神激励、社会责任衡平诸方面。而基于共生共存价值的社会责任担当,可通过四种途径得以实现,包括凝聚共生共存价值的社会认同、培育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共精神、开展共生共存的团队协作实践和实现共生共存的社会责任分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指建立在一定的婚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共同居住、共同生活为特征的人口群体或社会组织形式。家庭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家庭又是社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活动范围。一般说来.家庭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家庭的功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生产功能有所恢复、消费功能有所增强、生育功能趋于减弱、教育功能有所加强等。本文着重论述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有三:对知识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基于学校的社会作用,杜威指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与社会生活是"从事"与"被形成"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发展源于教育者对它的打造,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自发地将教育工作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在  相似文献   

15.
方可  李学林 《探索》2012,(5):14-17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推动我国社会生活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在:重视大众休闲活动,恢复社会闲暇生活的合法性;褪掉社会交往中浓烈的政治化色彩,深化社会交往内涵;注重家庭生活,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社会家庭生活质量;推动解放社会生产力,为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责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作为其行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针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理念偏差、内容空洞和形式呆板的现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加强大学生生命责任和行为责任教育,从社会层面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和集体责任教育,从国家层面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和历史责任教育,构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并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提升责任能力、践行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以219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责任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教师眼中的青少年责任心较弱,大部分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广大教师看来,责任心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学校对责任教育不够重视,"教学任务紧张,没有时间"是制约学校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给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带来青少年责任心的认识评价方法、教育培养理念、实施教育的责任主体等方面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以219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责任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教师眼中的青少年责任心较弱,大部分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广大教师看来,责任心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学校对责任教育不够重视,"教学任务紧张,没有时间"是制约学校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给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带来青少年责任心的认识评价方法、教育培养理念、实施教育的责任主体等方面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论生活方式的蕴涵与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活方式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 ,为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选择、确立的日常生活诸方面构成和实现方式 ,它是由家庭生活方式、个人及家庭生活资料谋得与消费方式、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交往方式、社群 (村社 )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构成的。可以把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表达为 :以物质生活要素的满足及谋得方式为基础 (经济 ) ,一定价值观为核心与指向 (体现一种追求 ,一种态度 ,一种精神 ) ,形成的包括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与社区生活、消费与财产处理、文化教育、精神生活与信仰等诸因素构成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固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石。通过对家风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引导全社会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讲家训活动,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以好家训提醒引导、感染熏陶家庭成员,发挥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功能,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忠厚传家,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公共活动,弘扬文明健康生活,增进邻里团结,融洽邻里关系,使全社会更加注重家风培育,以纯正家风厚植社会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