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吉同 《政府法制》2013,(35):24-24
清朝也有一套年度考评基层官员的制度,但“考语”可不是一味的“政治上坚定,有驾驭全局能力……”之类的话,相反,不少写得“恶狠狠的”。  相似文献   

2.
贿赂外国官员罪是一种具有跨国或涉外因素的犯罪,行贿方是一国的国民、法人或者其代理人,而受贿方则是另一国家的官员,在本罪的犯罪构成当中仅仅涉及的是行贿方的行贿行为,而不涉及受贿方的受贿行为。当前,贿赂外国官员的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严重破坏了国际经济秩序也侵犯了各国官员的职务廉洁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纷纷将贿赂外国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呼吁世界各国在国内法中将该类行为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3.
王国华 《政府法制》2014,(14):29-29
清朝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一种“议罪罚款”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罚俸一年半载,上缴“议罪银”便可免罪.罚俸开始施行时,主旨应该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轻轻地使用一下,让官员感到有点肉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但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游宇明 《政府法制》2014,(26):55-55
清政府跟外国人做生意有个规矩,就是官方不与外商直接接触,而要通过民间的行商进行,当时广东就有“十三行”一说.行商既与外国人做生意,赚取利润,也替官方收取外商缴纳的税费,并向政府担保外国人合法经营.这样的生意带有一定的垄断性,本来应该非常好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1760年至1843年,广州先后有47家洋行开业,而在1771年至1839年间倒闭的却有37家,洋行平均寿命不足10年。  相似文献   

5.
推动腐败的有效治理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从官员治理的角度出发,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旨在从实证的视角分析和评估官员更替和政府管制对企业贿赂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年官员更替触发的权力转移和交接会强化企业的贿赂行为,同样地,伴随着政府管制的增加,企业的贿赂行为也会越来越强烈。进一步地,随着当年官员更替程度的增加,由政府管制所引发的企业贿赂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不过,随着权力转移和交接的逐步完成,企业的贿赂行为随之急剧减少,伴随着政府管制所引发的企业贿赂行为也在逐渐收敛。本研究丰富了官员治理与企业腐败行为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结论为深层次理解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腐败治理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晓巧 《政府法制》2013,(11):25-25
在100多年前,清政府对于归国留学生几乎是“包分配”的。  相似文献   

7.
杨念群 《政府法制》2014,(20):28-28
著名学者杨联陞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他的看法是,作息有根本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工作和游憩时间的比率,是他在社会中所取所予的一个指数.杨先生发现,中国古代王朝越到后期官员享受的假日越少,如唐代到元代十天就有一次休假,到明清却完全取消了.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公务员处理的事务越来越烦剧,繁文缛节不断增加,二是皇帝权力高度集中,自己都忙得够呛,还能轻易放过手下的这些官员吗?  相似文献   

8.
贿赂行为自古就有,历来不断。 晚清的贿赂名堂很多。而且还都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例如。过年送钱叫“年敬”,过节送钱叫“节敬”,夏天送钱叫“冰敬”,冬天送钱叫“炭敬”,喜庆事送钱叫“喜敬”,送给女人的叫“妆敬”,送给读书青年的叫“文仪”,送给门房叫“门敬”。送给仆人的叫“跟敬”。另外,尚有“陪敬”、“菲敬”、“别敬”等。至于专门为买官、免罪等而进行的私下交易,有什么名堂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9.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国际犯罪,它包括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和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受贿罪两个具体罪名。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考虑,我国刑法中应增设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而不宜增设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受贿罪。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应置于我国刑法典分则第二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贿赂范围应扩大至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相似文献   

10.
贿赂治理的理想与贿赂追征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贿赂治理的理想是有效威慑贿赂,降低或消除行贿或受贿的激励。基于此种理想,贿赂额的追缴应当考虑贿赂的不同时间标准而以"数额高者"为标准。而目前的司法实践和学界通说均以静态化的"受贿时的数额"为标准,此种标准既不能有效体现贿赂治理的理想目标,又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鼓励贿赂的后果,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正当性和民众的正义直觉。日本法上对此也有不同争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律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更大威慑作用。我国的司法实践完全能够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实现从"受贿时数额"向"数额高者"的转型,以实现贿赂治理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享有晚清小说界巨子美誉的吴趼人,不仅以多产的小说创作实绩盛名于晚清文坛,而且其多维化的小说理论建构对晚清文学格局的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描述吴趼人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的演进路径,凸显其小说理论形态的独特个性,透视其主体建构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疏离,藉此可全面审视晚清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性问题,集中阐明了商业贿赂违法与商业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与公务贿赂犯罪的界限,力求严格把握政策,为依法治理商业贿赂犯罪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郭松义 《政府法制》2014,(32):18-19
回避制度是我国传统任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此制始于东汉,后为历代沿袭,至清已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地区回避和亲属回避,此外还有师生回避和拣选回避。其目的是防止官员利用亲缘、乡土、师生关系为亲戚、好友、学生营私舞弊,客观上遏制了官场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商业贿赂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危害市场竞争。其中介绍贿赂行为对商业贿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现行法律、法规对商业领域的介绍贿赂行为却缺乏系统、严格的规制。本文分析了介绍贿赂行为的危害、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商业贿赂的范围及其数额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商业贿赂犯罪惩治力度的加强,理论与实践对贿赂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致使贿赂范围的认定也逐渐扩大。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司法实践中的给予或者收受礼券、免费旅游、性贿赂、股份、干股和盈利机会等的贿赂性质,并应根据刑法历来强调的合理性和法律具体规定的主客观要求确定贿赂数额。  相似文献   

16.
章梅娟 《行政与法》2007,(6):122-123
2006年是我国打击商业贿赂的专项年,通过一年的努力,该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凸显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商业贿赂几个法理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本文力图从我国现行立法加以阐释区别,以更好地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17.
龙翔 《中国监察》2008,(3):52-52
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是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当前查处商业贿赂案件中,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相似文献   

18.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相似文献   

19.
左杰 《天津检察》2009,(2):38-38
笔者认为,对于贿赂犯罪不应当从发生的领域来进行分类,而应从贿赂行为侵害的客体来进行分类。按照这样的思路,贿赂犯罪应当分为公职贿赂和商业贿赂,公职贿赂中包括国家公务人员内部的贿赂犯罪以及国家公务人员与商事主体之间发生的贿赂犯罪:而商业贿赂则包括商事主体之间发生的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20.
常青 《法制与社会》2013,(30):143-144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建议,以期对相关的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