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尔街高薪正在掏空美国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严重动摇美国科技超级大国地位.与美国类似的是,当今的中国,投机取巧之风开始蔓延,浮躁心态日趋严重,大批的中国理科状元、工科毕业生,也像美国青年那样"轻工"与"逃离工科",一窝蜂地报考金融业.中国金融业高薪也同样正在迅速掏空中国科技创新与建设工业强国的人才基础.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否则就可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生报考中,"轻工"倾向与"弃工从文"现象日益严重,金融、管理等热门文科专业不断升温,而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则报考过冷,生源总体质量呈不断下降之势,导致传统工科专业研究生质量今不如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本文在分析"轻工"倾向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轻工"倾向对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与危害,并提出了遏制此种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理科高考状元不是一般的考生,他们具有超人的智商与学习钻研能力,他们经过培养更有可能成为我国所急需的顸尖级技术人才乃至院士级大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名理科状元去报考航空发动机、汽车、机械等传统工业专业,可能比100名普通学生去报考这些专业意义大得多.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对理科状元的专业选择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该采用"免费教育午餐"的方式来改变理科状元"轻工"倾向,增强传统工科专业对理科状元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关于佛系心态的认知,多基于"价值观危机"的视角而持批判态度.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价值观变动"的分析视角并利用2019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群体对佛系心态的认同度更高,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大学生更加从容面对现实,优先价值观更倾向于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研究同时发现,佛系心态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信心有负面影响,但是对社会参与程度影响不显著.佛系心态出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反映的是价值观念的变动,不应视为危机.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背景下,要辩证把握佛系心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此乃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历经1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了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距离正式加入WTO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总的来说,中美双边协议是一个双赢的协议,它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同时要看到,中国加入WTO后,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带来新的压力。现在大家谈论、关心的热点之一,是中国“入世”后汽车工业前途如何。一方面,不少人怀疑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在国际大舞台上站稳脚跟,甚至产生了中国汽车工业将会全军覆没的总观情绪;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挑战伴随着机遇,多少年来阻碍中国汽车  相似文献   

6.
"恶搞"近几年成为青年网络文化中的一股热浪,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反映.它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优势与局限.要加强经济立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以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杜凤娇 《人民论坛》2012,(24):44-45
政治冷漠不但会带来政治道德滑坡,还暗示着人们一种潜在的离心倾向、不信任感的加剧政治冷漠潜在的离心倾向人民论坛记者: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一旦患上"政治冷漠症"后,会对社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80后"文学是青年文化在文学上的一次冲动,它的解构倾向、对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张和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等体现出当代青年文化的平等意识、世俗化、消费化等后现代走向和自身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心态、消解主流价值以及干扰言论自由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愤青"与"恶搞"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照顾青年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道德表现方式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青年以其2008年在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使人们对他们的整体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当代中国青年道德的基本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道德表现方式: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表现方式.青年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表现方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取决于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诉求的程度、道德这一价值在社会核心价值序列中的位次、社会心理和民间舆论对人们道德的行为之动机的评价倾向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和俄罗斯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发挥功能和存在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两国青年自组织在发展势头、功能定位、网络推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之处.同时,也对两国由于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要积极借鉴俄罗斯青年自组织的优良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正确引导中国青年自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使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应俄罗斯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中心邀请,对外友协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派出以科协副主席张玉台为团长,对外友协、中俄友协副会长苏光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为副团长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代表团于6月16日至23日访问俄罗斯,出席由两国友好组织在莫斯科举办的"2004年中俄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代表团由10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及科研单位代表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出现的标志及其特征,并从宏观环境和微观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青年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应用"新网络媒体"促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范式,人类学在中国主要以进化论为根基,强调英美的科学实证倾向,忽略了人类学自"两希"传统以来的哲学根底,因而导致更多偏重于社会学与民族学.如今需要从回向人类学的学理整体,关注哲学人类学,并由此发掘中国多民族经验中对人的研究,从而不仅仅对"汉学"和"少数民族学"而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再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是我曾写过的一篇论文题目,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一期.如今,重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整整30年的不平凡历程,我们仍可感受到"长时段"(long term)研究方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年文化演化所具有的解释魅力.17年前,我对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变化的"长波"现象的尝试描述,是借鉴了布罗代尔"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俄同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首创.根据康氏的"长波理论",世界经济以50年左右为一周经历着"升波"与"降波"之循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樵 《前沿》2012,(16):38-39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其中的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识.中国青年如何定位日本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如何发展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中国青年视野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对其进行定位和重塑,对发展中日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