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再次将养老话题推向公众视野。"未富先老"的中国,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如何让老人安享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晚年?当前,我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难题越来越凸显。"未富先老"带来的"养老之困",持续吸引着各方关注和忧思。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双独子女担负  相似文献   

2.
政府和子女共同为老人养老"本次新政策的实质,就是由杭州市财政以补贴的形式出资,和这些没有养老保障的老人的子女,共同承担起为老人养老的责任",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解读新政策。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6,(9)
正《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于5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常回家看看"将归入信用平台,"失信者"将进"黑名单"。那么,征信能把子女们"喊回家"看望老人吗?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指出,对拒不探望老人的子女及家庭成员,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其履行探望义务,法院可根据老年人的起诉,做出相关判决,要求子女回家或到养老机构探望老人。如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其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城市中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种模式,能否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国家提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和养究竟应该如何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提到"信用",人们一般会联想到"欠钱要还"或者"承诺的要做到"。如今,上海已经将"信用"与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挂起了钩。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并进一步明确,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要"常去院看看"。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来,不管是提倡的"居家养老",还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执行起来都困难重重。但是深圳拟出的新政,让大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据《羊城晚报》报道,2015年12月8日,《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官网上征集意见。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稿中提出,"将对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给予优惠政  相似文献   

7.
张笑吟 《人民论坛》2010,(5):164-165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子女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效果非常显著。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计划生育又实施了多年,子女少老人多的情况开始出现,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要开发养老保险新产品,变子女为父母养老为父母为子女养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居家老年人和机构老年人的亲子关系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和子女都保持了较高的联系频度,亲子关系较为密切;2高龄、丧偶、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低龄、有配偶、身体状况较好、有子女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3老年人和子女间主要的沟通方式是"见面",其次是"打电话",居家老年人和子女间的关系比机构老年人和子女间的关系更加紧密;4居家老年人和子女的交往状况受老年人的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配偶和子女数量、子女居住距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机构老年人和子女的交往状况主要受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理疗……“在家门口有这样一个休闲娱乐场地,就不用到处跑了,子女们也放心。”年逾古稀的白生华老人是养老服务中心的“熟面孔”,常来此与同龄人说说话、打打牌。作为榆林市首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崇文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占地7000多平方米,配备诊疗室、怡康理疗室等多个功能室,开展日间照料、便民服务、医养康复、教体娱乐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助力老年人从“养老”变“享老”。  相似文献   

10.
正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30.31%,是一个典型的老年型社区。如何解决好老年型社区密度高、数量大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一个紧迫的社会命题。灯芯巷社区依托鲍大妈聊天室,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老助老"的新模式。"以老助老",前一个"老"指的是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后一个"老"指的是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从活  相似文献   

11.
薛涛 《小康》2012,(9):68-69
正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未来十年中国老龄化已成定势。北京在2010年推出"9064"养老计划。即指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养老、6%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养老、4%的老人机构养老。  相似文献   

12.
正媒体观点《新京报》:防老人走失也该有"寻老"版"安珀警戒"对于走失老人的报案,很少有一个多部门紧急反应、全社会参与的搜寻机制。对于全国走失老人,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早些建立一个寻老版"安珀警戒",弥补照护老人的机制制度短板,很有必要。《北京晨报》:健全机制让老人不再走失老人走失现象,暴露了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短板。既做到解决问题,又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亟待加大社会养老投入,改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既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又能防止老人走失,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3.
<正>重钢环保搬迁后,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分隔两地。老人们如何安享晚年?"老杨,最近在忙啥子,好久都没和你下棋了,下午有没有空,我们约起到‘老吾老'去‘战'上几盘,过过棋瘾噻?"堰兴社区居民张士禄见到许久不见的棋友杨瀚后,赶紧发出"战书"。居民口中的"老吾老",是指位于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的堰兴社区"老吾老"老年人活动中心。老重钢家属区的居民对这个社区老年人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呼唤孝道     
关于养老的话题总能牵动每个人的心。因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到了高龄,体弱神衰,又多有病痛,生活难以自理,从经济供养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要靠晚辈儿孙服侍尽心。老人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女,到了晚年靠儿女服侍孝顺,本是很自然的事。但子女不愿尽养老义务的事也时有所闻。前几年,电视剧《黑槐树》曾以其深刻的家庭伦理内涵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5月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四川一位9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为赡养问题与众多儿孙多次理论的辛酸事。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老人们都有若干儿孙,儿孙们都有赡养能力,但都没有很好地尽养老义务,使得老人不得不在风烛残年经官动府与儿孙们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15.
地方传真     
正甘肃省庆阳市:实施"五大工程"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日前,《庆阳市"十三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庆阳市将大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医养融合发展、特殊困难老人关爱"五大工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要求,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养老机构,扩大养老服  相似文献   

16.
“托老”是指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或社会福利院,由赡养人出资请老年服务机构代养。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养老形式受到了许多家庭的欢迎。但是,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一形式并不完全被接受,有的人甚至认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是不孝。我认为,这一观念应该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已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许多老人愿意到“托老”机构安度晚年,但目前各级“托老”机构自费“托老”的人却不多。这里面有机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流动和老年赡养脱离的常态化,"老漂族"的出现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老漂族"也面临诸多风险以及挑战。其中,漂族老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突出一面是精神养老问题,无论是安养、乐活还是善终,理想养老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对精神养老的关注和考量。应着力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指引下,构建"自我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的多支柱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上海》2014,(9):61-61
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8月4日公布的专题调研报告,有26.1%的老人希望能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卫生所,并希望能纳入医保。这样老人不但能及时便捷就医,还能享受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老人们同时希望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有25.7%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多聘请专职医生、招聘专业护士,提高就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老龄化社会叠加独生子女,传统的家庭养老遭遇巨大挑战,而社会化养老机构却因专业护理人才短缺、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床位紧张等因素让人对此望而却步,寻找靠谱的养老机构成为了老人、子女面临的大难题。老龄化叠加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养老遭遇挑战,社会化、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我们不得不重视市场下的养老院或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频繁发生,靠谱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哪里寻呢?  相似文献   

20.
何处养老?     
要么排长队,要么住不起"我78了,今年还行,明年可不好说喽。"尽管还能做简单的家务,但聪聪爷爷已经未雨绸缪,开始考虑将来到哪儿养老。子女工作都忙,孙女面临中考,未来的日子他们一定是忙上加忙,"指望子女养老?不现实,他们有心无力。"老人家的未雨绸缪并非杞人忧天。当前421结构(4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力不从心,以往老人不愿进入养老机构的心态已经大为改观。今年春节假日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