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昕光 《青年论坛》2013,(5):125-131
汉字文化是在汉字的使用、传播、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汉字文化的意蕴美、音韵美和书法美三方面.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经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汉字落后论”、“汉字取消论”的荒谬,同时也说明文字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整体发展、尤其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从根本上说,汉字文化的一度衰落是由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等特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汉字文化的复兴也是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必然结果.随着汉字文化的再度复兴,汉字的差异构成汉字文化圈各国间交流传播的障碍,正在成为汉字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是汉字文化圈各国通力合作,走汉字共通化的道路,从而在汉字字体、汉字字形、汉字编码等方面实现统一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卢秀芬 《中国民政》2011,(11):60-60
浙江省仙居县民政局四项举措力推地名命名工作规范化。一是依据法制化。严格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规、规章。二是程序规范化。地名命名程序严谨规范,先由建设单位或有关部门提出命名申请,填写命名申请表,说明命名理由,再由辖区的乡、镇(街道)提出初审意见,然后报民政局审核,最后报县政府审批。三是命名前置化。国土、规划、民政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源头上实现地名标准化,各部门在审核、审批的过程中把好第一关,  相似文献   

3.
河北的“陉”、“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渑”、“陟”,湖南的“澧”、“醴”,……这些县级政区名称中颇为生僻的汉字,能有多少外地人识得、读得、讲得呢?殊不知,中华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于这些除地名难得一见的“专用汉字”。  相似文献   

4.
国办函[2014]92号教育部:你部《关于调整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名称、职能及成员单位的请示》(教语信(2014)5号)收悉。经国务院同意,现函复如下:国务院同意调整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一)将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名称调整为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二)调整联席会议主要职能,增加以下内容:统筹协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制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遴选与译写规则和标准,组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遴选与译写工作,发布译写成果及规范应用,组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活动。(三)增加中国外文局、文化部、社科院为成员单位。  相似文献   

5.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规范化管理是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关键,作为测试的组织管理者,要从建立和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考试程序入手,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测试管理,把测试的每个环节做实、做细,确保测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6.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魂灵,它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追求。汉字书法发展到今天,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汉字演变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字不灭,书法不灭。现代中国人,只有在一手敲键盘的同时,仍能一手写汉字,中国文化才能保得住根本。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文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简约行政和科学行政的价值。在我国,行政公文规范化管理不容乐观:依法行文理念还比较淡薄,正式行文操作有失水准,制度化管理流于形式,行文失责追究不到位。规范化管理行政公文的现实选择是:重塑依法行文的价值理念,提升公文制作人员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行文失责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8.
台北的地名     
不久前,我随北京市西城区社会教育考察团赴台考察。虽说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却感受颇多。尤其是台北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的地名很有意思,细想之下觉得也很科学。横贯东西的仁爱路、信义路、忠孝路,是台北有名的绿色大道。且不说它们绿得那么  相似文献   

9.
廖才高  王国平 《求索》2005,(6):155-160
汉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以往主要是考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诠释汉字的形、音、意义,所反映的多为静态的知识。汉字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把它当作工具一样,以它的功用为目标,以便于学、用为标准,根据与汉语的依存关系和语文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改造它,使汉字学真正成为符合科学精神的汉字科学。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有渐趋冷落之势,其实人们对汉字一直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科学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科学的汉字。科学汉字的推广将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全茂 《中国民政》2006,(10):43-44
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它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名称等等。表面看起来,地名仅仅是一个区域地方的名称,不过是用于称呼而已,无足轻重,其实,它却有着  相似文献   

11.
地名的文化生态分析——以岭南部分地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学习与实践》2006,(8):145-150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重性,进而使得地名学成为边缘或交叉学科。作为语言景观的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此外,它也反映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着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这首陕北民歌响遍大江南北,唱出了陕北人的豪放,更是唱出了每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与乡愁。家乡的名字是烙在家乡儿女心中永远的地名,每每提起她、想起她,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暖暖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书法     
吴心 《黄埔》2006,(2):46-47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随着中国汉字的发生与发展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离了汉字,则无从谈起书法,而只要说汉字,就不能不说书法,书法史与汉字史不可分割。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书法史便从甲骨文始。甲骨文带有原始图画的形迹,构图形象简练,其成字本身就是艺术结晶。由于甲骨文是以刀刻于甲骨等兽骨上,用笔自有特点,虽然古人未必有意识追求刻字的艺术美,但甲骨文这一文字本身的形态决定了刻写的美感风貌。甲骨文从被发现至今已100余…  相似文献   

15.
张岳 《中国民政》2001,(3):30-31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人们都在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的问题。国内一些大城市不仅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而且还在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比赛场馆附近设置了中英文对照的路标。似乎这样我们的地名就国际化了。其实地名的国际化并非一国之事,它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另外,地名的国际化也不像路标那样将母语地名翻译成所有外语立在那里就算了事,它必须有一个标准,实质上,地名的国际化就是地名的标准化。 地名的标准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书写形式使国内地名标准化。例如我国就将汉语作为…  相似文献   

16.
赵书 《北京观察》2011,(3):38-42
如果说北京城是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这里讲的地名是广义的,大到山川河流,小到亭台名称,市井百象,无所不包,凡与人民生活有关的景物,全包涵在内。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应该重视地名建设,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地方都有地名,但地名不是历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定居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靠采集,狩猎为生,人群四处游徙,居无定所,因而不需要地名。从游徙到定居,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人类定居之后,人们才会给自己或他群所居住的地方起名,于是便产生了地名。然而,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起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以表示该地是属  相似文献   

18.
19.
樊文  刘涛 《中国民政》2020,(2):17-18
<正>2019年11月16日,首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全面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生动呈现出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有效激发了全民的爱国情怀。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全国电视观众不断增多,在线答题小程序访问量和话题内容阅读量不断上升。《中国地名大会》为什么会在观众中产生如此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情感  相似文献   

20.
刘克希 《中国人大》2014,(22):50-51
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信息,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加强地名管理,是满足广大群众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地名管理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立法加以规范。2014年3月28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