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连安 《中国民政》2022,(16):22-23
<正>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我国传统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双  陈嘉悦 《中国民政》2022,(16):16-17
<正>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印记,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十年来,地名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地名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地名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地名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安徽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庐江县金牛镇等入选千年古镇,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等入选千年古村落。图为入选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反映和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它存续着地域的历史文脉,彰显着独特的神韵、性格和品位,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历久弥新。按照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现存地名文化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人物、历史沿革与重大事件、神话与传说、地理环境、驻军营卫、社会心理、民族和宗教等诸多信息,既有助于了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文风貌和地域风情,也可由此窥探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和文化体验,在充分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正>地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地名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社会的文化遗产,地名中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地名语源的语言文化,地名命名习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意识形态对地名的影响,地名沿革与地名含义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等,因此,可以从台湾地名来探讨两岸文化的联系。台湾早期的地名,都是以高山族语为语源的。高山族当时还没有可记录地名的文字,这类地名在清代以后,多被大陆去的汉族垦民用闽南语音译或意译使用,并以语音相近的汉字  相似文献   

6.
正地名是承载历史和凝聚认同感的"容器"。在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显示:近30年来,伴随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它们的名字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迫在眉睫,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23,(10):33-35
<正>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完善地名管理、赓续地名文脉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按照四川省委“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课题研究方案要求,省民政厅聚焦“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9月22日至25日,我们赴浙江省督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并调研地名文化建设情况。督查组深入地名普查一线,认真查看普查资料成果,现场考察地名标志设置,详细了解当地地名普查进展和地名文化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地名工作人员共同研究相关推进措施。一、地名普查工作成效明显浙江省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将其作为深化改革发展、服务新型城市化的基础工程来  相似文献   

9.
正地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进步及社会文明的进程衍生而来的。地名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以自然地理范畴与人文地理范畴为研究对象,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通过观察、分析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归纳上升为一种文化样式。地名文化具有载体多样、应用广泛、大众认可的特性。因而,地名文化有着广泛的社会认知性、宽泛的辐射性及高频率使用度。发展地名文化,不仅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政治、  相似文献   

10.
华林甫 《人民论坛》2022,(5):120-122
历史地名文化是“四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历史地名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地名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地名更名,以及“县”作为政区通名面临消失的风险等方面。做好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可以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开展地名整理,并赋予旧名新生,同时各级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林辰 《中国民政》2020,(2):24-25
地名,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地名大会》可谓一大创举,是新时代地名工作的优秀载体和平台,是地名工作的最佳宣传方式之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一旦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这一点,在2007年刚出台实施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也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14.
樊文  刘涛 《中国民政》2020,(2):17-18
2019年11月16日,首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以地名为载体,以人为锚点,全面展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生动呈现出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有效激发了全民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深化地名理论研究,促进地名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委托中国地名学会以"地名: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开展全国地名理论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承办单位:中国地名学会二、征文内容(一)主题地名:保护与发展(二)选题方向:围绕征文主题,参考选题方向如下:1.地名立法相关研究2.地名文化保护研究3.地名文化遗产制度研究4.地名普查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它在许多时候也是人的"名片"。当主持人自豪地称自己是"某地之人",更多的潜台词是——我身上有某种与"某地"相关的优秀品质。这种以地名代表人之品质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成长。《中国地名大会》不但展现了地名蕴含的文化,也展现了地名蕴含的文化地理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醉尉街、书院街、阁老坊、天宁寺巷等常熟古城区的街巷地名,大多与城市的历史人文有关,也逐渐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常熟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邓玒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全市道路地名管理工作应紧扣常熟历史人文特色,建立道路地名储备库,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道路地名名片。提案一经提出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民政局作为提案承办部门,随即开展了调研工作,与提案者及市政协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进  相似文献   

18.
正房屋被强拆的新闻屡见报端,然而地名的"大、洋、怪、重"等现象又何尝不像是对文化的"强拆"呢?据民政部官网报道,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文化强拆"迅速成为舆论谈论的热词。《新华社》发表特约评论员  相似文献   

19.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从产生到当前作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内涵越来越丰富,在不同的著作中出现,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文章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句及阐释进行综合分析,力求还原《论语》伯夷叔齐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更好地探讨伯夷叔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大会》近期正在热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主持人鲁健这句开场白很多人耳熟能详。邯郸、余杭、峨眉山……节目中出现过的一些地名的来历、含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地名文化"发烧友"们更是翻箱倒柜查阅古籍,探寻地名背后尘封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