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城市化到都市区化--评王旭的《美国城市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1,15(4):133-141
王旭教授可谓是中国研究美国城市史的第一人.1990年他出版了博士论文<美国西部城镇与西部开发>.在出版了第一本书(在现代学术体制中,它往往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后,王旭和大部分学者一样,在学术道路上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进行新的专题研究;二是不再写作,致力于教学,也就是过去所云的"一本书主义";三是在原有的专题研究基础上,撰写有关领域的概览性著作(survey).王旭教授开始了新的专题研究,在1994年又出版了第二本专著<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①,对美国太平洋沿岸重要的大城市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与影响力的增强,国内外学术界对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美国所面临的挑战及当今世界格局有诸多讨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后美国世界》为代表作,美国涌现出一批论文和专著,论述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影响,提出世界将迎来一个"后美国时代"。与此同时,一批美国学者和官员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继续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正>1960年美国总统的诞生[美]白修德著舒琦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本书是美国的"中国通"白修德论述美国1960年大选及当代美国选举政治的专著。他曾经因为准确地预测了中国革命的结局而闻名于美国政界。凭借着记者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敏感和细腻,作者将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及其各自团队"参演"的总统竞选过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书中对民主党的初选、两党的代表大会、肯尼迪与尼克松在电视辩  相似文献   

4.
钟和之 《美国研究》2001,15(2):153-153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0年11月正式成立,隶属同时组建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为系、所一级学术建制.该中心前身为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成立的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在杨生茂教授、张友伦教授等前辈学者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南开大学的美国史学科得到稳步发展,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条件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各个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迄今已出版美国史方面的专著20余部,发表专题论文300余篇,还翻译了多种美国学者的论著,编辑了多种资料集和论文集;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近60名硕士研究生和19名博士研究生.通过教育部文科专款、"211工程"建设资金的支持和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亚洲基金会的捐赠,南开大学的美国史藏书居于全国高校前列.将美国史研究室改组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是南开大学为扩大美国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国会:代议政治与议员行为(第十四版)[美]罗杰·H.戴维森等著刁大明译2016年8月出版/128.00元ISBN 978-7-5097-8976-6《美国国会》是一部全面评介美国国会的制度演进、选举生态、议员逻辑、组织结构、规则程序以及政策过程的经典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81年,后多次再版,堪称研究美国国会政治的"金标准"。该书不仅被美国著名大学研修立法程序以及政府决策的学生广泛使用,而且获得了学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中邵志勤出版了一部专著——<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以下简称<简整>).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亚太丛书"中的一部.通读全书,总是感觉是:本书从理论到实际,还有大量的数据分析,问我们展示了东亚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全貌,是一部可读性强、有学术深度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刘方敏  张民军 《美国研究》2002,16(1):109-116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度政治"(high politics)问题如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等,而对冷战史中关于东西方经济遏制等"低度政治"(1ow politics)问题反响不畅.对后者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依靠政府解密档案进行,并且至今对冷战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遏制组织--巴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即便是90年代初问世的两部巴统史专著①,也未完整地阐述巴统历史的全貌.我国学界对冷战中东西方经济关系的研究更是和者寥寥.崔丕教授以十年之功投身于巴统史的研究,其专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9-1994)》②(以下简称《巴统史》)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巴统史研究中的上述缺憾.  相似文献   

8.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04,18(3):134-140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中将政治家和学者身份充分融合的典型代表。 1969~ 1977年 ,他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从政前后 ,基辛格撰写大量文章和著作 ,充分展示出其作为博学深刻的学者风采。尽管年事已高 ,但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关心始终没有减弱。他不断写出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和专著 ,对当今美国外交政策的得失进行评说。不过 ,基辛格的许多政策主张与当今国际形势及美国外交政策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基辛格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点 ,倒是有学者对此进行直截了当的揭示。基辛格的《美国需要一项外交政策吗 ?》①出版后 ,著名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新民周刊》2012,(43):91-91
《只是孩子》帕蒂·史密斯被人尊为"朋克之母"、"摇滚桂冠诗人"。其多年写成的回忆录《只是孩子》在欧美出版后,各方好评无数,并荣获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近期,简体字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推出。帕蒂在此书中,回忆她与美国极具争议的传奇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刻骨铭心的共同人生,那么混乱,那么纯粹,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2021,35(4):45-69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一词因为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在1963年的出版而变成了研究美国政治、美国政治文化和美国历史的一个"标准"概念,在学界内外都产生了长盛不衰的影响。本文以霍夫施塔特的学术生涯和美国史研究路径为起点,叙述《反智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与霍氏学术谱系的关系,通过对《反智主义》内容与观点的解析,延伸讨论"反智主义"概念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力图揭示一种可被称为"霍夫施塔特困境"的现象——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高度"民主化"和"反智化"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正美国卸任总统的政治和社会角色研究仵胜奇著时事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本书是中国学者系统研究美国卸任总统政治和社会活动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九章,分别从淡出政坛、关注大选、二次参政、评论时政、政策咨询、社会公益、国际角色、著书立传和建设总统图书馆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卸任总统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厚今薄古,既注重挖掘美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韩国 16世纪思想家栗谷李珥哲学思想研究的专著《立言垂教———李珥哲学精神》 ,于 2 0 0 3年 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作者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张敏博士。1997年 12月由韩国大宇学术财团支援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李退溪思想研究》 ,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撰写的有关韩国思想家的专著。在韩国哲学思想史上 ,李退溪与李栗谷被称誉为“双臂双峰” ,均为韩国最有名的思想家。在中韩建交十周年前后 ,由中国学者研究撰写的两位韩国哲学大家的专著先后…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正迁就与限制美国政教关系研究董江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3月第1版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美国政教关系的历史、实践和特征的学术专著。全书除绪言、结语外,分为三个部分,即"在历史中的探索与发展""在司法中的应用与实践""在理智中的解释与反思",共计六章,约57万字。作者以美国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以及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宗教问题审理、裁决的约150个判例文献为基本素材,考察了政教关系在美国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论述了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东南亚研究取得的可喜成绩 1.研究成果令人欣慰 科研成果是反映科研成绩的主要标志。80年代,我国东南亚研究的成果累累。这些成果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专著、译著出版问世。这些专著、译著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华侨、文化等学科或领域。按照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择其要者,计有如下专著: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东南亚五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81年)、陈碧笙等著《陈嘉庚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韩振华主编《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5.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内外战略呈现很强的变革性特征,特别是随着《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美国大战略的转向开始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为了更详尽地理解美国大战略沿革的内在逻辑,文章在对大战略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冷战后迄今这一较长历史周期内美国大战略的演变特征和原因进行了"立体"分析。通过对冷战后历任美国总统所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解读和对美国战略实践的考察,发现美国大战略的演变呈现三大特征:具体战略目标的设定由非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转变,对威胁的界定出现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变化,以及在具体战略实践过程中的"威胁导向型"特点。美国大战略出现变革的首要动力是国际权力格局的持续变迁,而美国国内政治的具体环境和在任总统本人的个性特征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一直在摸索应对中国崛起的最佳战略。在小布什政府"遏制+接触"战略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逐渐对华形成了"强协同—强对抗"型"对冲战略"。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再次对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冲战略"的终结,而是对奥巴马政府对华"对冲战略"的"批判性"继承,是美国对华战略逐步调整、演进过程中的一次最新尝试。随着中美实力地位差距进一步缩小和美国对华疑虑急剧增加,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已逐渐向"弱协同—强对抗"型"对冲战略"演变,具有向对抗性战略演变的趋势,中美关系也可能因此面临比奥巴马政府时期更为强劲的下行压力。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尚不具备与中国彻底决裂的外在条件和内部动力,美国的国内外状况和双方高度相关的利益基础使得双边关系仍具有"竞而不破"的可能。从长期来看,美国对华战略的走向并不仅仅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中国的应对态度和方式,中国在塑造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正式启动以来,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从一种旨在降低前苏联核武器失控所构成的即时威胁的应急措施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全球不扩散战略的重要工具.在对项目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美国的动机进行考察后,本文认为,美国实施"合作降低威胁"项目主要出于其自身安全利益和为外交战略服务的,项目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美国这一努力在客观上为促进国际安全和一种新型国际不扩散机制的创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在思考美国如何获取世界领导地位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美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性最强的现代民主国家,而美国成为"世界领袖"的过程、方式和意义,都同这一点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踌躇的霸权》在研究取向上既采用了国际史和跨国史的视野,也致力于把美国外交史嵌入美国历史的语境;前一点反映了美国史学近期的一个突出趋势,后一点则不仅对国内的美国外交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建构主义转向” ,①尤其是 1 999年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的力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面世之后 ,建构主义逐渐成为推动第三次辩论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学派。因应西方学界的理论转向 ,特别是在秦亚青教授把温特的著作译成中文出版之后 ,国内学界掀起了建构主义研究的高潮。截止到 2 0 0 3年 2月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 ,共出版学术著作 7部 ,其中译著 3部 ,专著 2部 ,包含建构主义内容的西方理论概论性著作2部 ;在主要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共 42篇 ,其中译文 4篇 ,理论研究文章2 8篇 ,案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冷战时期最为重大的一次转型。在此前的20多年里,由"冷战共识"推动塑造的自由国际主义曾成为美国历届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选择。然而此后,随着民主、共和两党在外交政策上开始产生日趋深化的分歧,自由国际主义逐渐走向了衰落。显然,无论是传统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还是美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都无法就此种转型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冷战后期的国际体系结构以及美国国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均未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研究表明,自由国际主义衰落的逻辑植根于此前塑造美国国内"冷战共识"的"东北部—南部"主导性社会联盟因利益冲突产生了内部分裂,这就导致两党在美国对外战略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与日俱增,进而使得相应的国内政治过程从"党派合作"逐步发展为"合作—制衡"。最终,这一趋势为冷战后围绕美国对外战略制定而形成的"政治极化"格局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