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威莉 《东南亚研究》2023,(4):113-131+157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将反恐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政府基本都将反恐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先议程之一。由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原因,长期以来,东南亚可谓是恐怖主义活动多发地区,并被美国视为反恐的“第二战线”。而选择与域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是东南亚国家进行有效反恐的主要路径之一。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主要通过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以多边合作、小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以共同签署反恐宣言与决议、举行反恐联合军演、共建反恐机构与情报共享中心和反恐援助等构成合作的多重途径。历经20余年,这一合作逐渐呈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多层网络化架构,并取得了诸多成效。然而,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反恐目标与能力方面的不对称性、合作机制的低制度化以及和美国参与的间接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仍影响了合作的深化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2.
面对伊斯兰国的强势进攻,美国最终从幕后走向前台,出台新政,希望"削弱并将其彻底摧毁"。美反恐新政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实施以空袭为主的军事介入,将叙利亚危机嵌入反恐战争,组建国际反恐联盟,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并行。可以说,由于伊斯兰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出现颠覆性改变,经历从"撒手"到"重返"的转变。这其中既有...  相似文献   

3.
杨美姣 《当代亚太》2023,(4):4-32+16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欧非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不同的联盟机制,组成了美国全球大战略中的联盟体系。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重要转变,美国联盟体系不断演进并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在不同地区联盟的设置诱因,它们在体系、结构、认知等层面的关联,以及如何影响“印太战略”的实践是文章的研究核心。文章从国际政治的权力动态转移出发,根据位势的强弱和威胁认知的高低,深入阐释了美国不同联盟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强位势优势及高威胁认知影响了同心多边机制及其变种的产生,强位势优势及低威胁认知则可能会催生出强多边机制及其变种,弱位势和低威胁认知下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这些联盟机制均服务于建立、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全球霸权。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东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逐渐升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体现了“变”与“不变”,弱位势及高威胁认知,刺激了美式小多边机制的产生。文章对美国联盟体系演进的分析突出了行为体间及其内部的互动逻辑,拓展了无政府状态下研究国家战略的视角和维度,在回溯历史和研判当前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为管控当前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美式小多边开展“阵营化”对抗所带来的地区风险,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冷战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威胁来源逐渐多样化,地缘政治出现了两种趋向:一种是以国家行为体权力角逐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另一种是非国家行为体兴起后,引起的以非传统安全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在东南亚反恐过程中,美国将地缘政治和反恐战略结合在一起,通过追求新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以消除心理和观念上的恐怖威胁.  相似文献   

5.
韩锋  张洁 《当代亚太》2003,(3):27-30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反对恐怖主义行动。美国利用反恐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其中包括军事合作 ,这对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及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变化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析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9·11"事件以来,美国与东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反恐合作.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基于双方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威胁和调整彼此间关系的共同利益需求,然而,美国与东盟之间在反恐侧重点、主权权益和战略目标上的矛盾将影响双方反恐合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九一一事件后,公共外交在反恐中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美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外交项目拓展外交渠道和资源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社会接触和增进利益功能,有助于公共外交实施者和反恐怖主义者获得别国目标受众的信任与合作,遏制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削弱恐怖组织在地方社区的动员能力,推进情报搜集等任务,以及在国际社会唤起更多反恐共识。同时公共外交在发挥反恐作用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局限,比如公共外交的"柔性"方式与目标受众的信任倾向带来的制约,以及美国政策失误带来的信誉问题致使其巨大公共外交投入常常被当地反美情绪抵消等。实施"可信的公共外交"有助于相关国家增进反恐有效性,团结和动员伊斯兰社会和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战胜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演进,经历了借鉴国际通行解决方案、强调投资者权益、在投资者和国家之间寻求平衡这三个阶段。美国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是经过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主要行为体博弈而形成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谈判国的制约,更受到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国会议员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美国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赋予投资者大量权益,是美国国内法在海外投资领域的体现,是美国投资和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并在无形中给予美国政府和企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主动权。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在投资者和国家间寻找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9.
竺彩华 《当代亚太》2022,(4):4-37+165
在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传统研究中,学者往往基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视角,很少关注国家安全方面。为弥补这一不足,文章通过构建一个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对美国重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底层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传统研究结论相比该逻辑有三大变化:一是保持美国国家竞争优势,尤其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胜出,成为美国重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首要目标;二是美国制度性权力的源泉,从过去的“国内市场准入+科技优势+国家主权”的模式,转向“安全提供能力+科技优势+国家主权”的模式,即用“国际安全提供能力”替代“国内市场准入”,作为吸引(甚至逼迫)规则合作伙伴的重要筹码;三是保护主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基调,单边主义和小多边主义成为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托框架。受上述变化的影响,全球化将回到“有限全球化”,以多边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体系被严重破坏,新规则领域或形成两个平行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徐海娜  姚寰宇 《美国研究》2023,(2):100-123+7-8
美国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个“政治进程”。美国保守主义的变化受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利益集团、族群人口等现实因素影响,尤其与美国激进自由主义的变动相对应,落实到共和党的政策执行中深刻影响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分化组合。冷战期间由传统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组成的联盟,以推翻新政联盟为其宗旨。冷战结束后,保守主义影响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行。特朗普上台后,其执政理念代表着民族与民粹保守主义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再度反击,保守主义思潮也一度复兴。特朗普败选后,共和党内部派系林立亟待调整,保守主义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的结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应的双重性和共和党极度保守的社会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现实。此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和共和党内部未来的变化,关系到美国两党政治走向及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的市县合并是县与其地域内的一个市(通常是中心城市)合并为新的、有统一政府的行为。据美国县联(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简称NACo)2012年的最新统计,自1805年至今,美国共发生了41例成功的市县合并,这个数量只占美国县政府总数的1%和市政府总数的0.24%。2即便如此,市县合并还是被视为一场触及美国政治体制的革命,因为它改变了几百年来美国习以为常的政府设置常态,与美  相似文献   

12.
曹令军 《美国研究》2003,17(1):155-156
20 0 2年 12月 2 4日 ,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的“反恐背景下美国外交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原常驻联合国副大使沈国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 ,以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及博硕士研究生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王辑思主持了会议的讨论。与会者对 2 0 0 2年的国际形势和反恐背景下美国的外交进行回顾与展望。会上 ,王辑思首先谈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他认为 ,“9·11”之后美国的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 :以反恐和国…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反恐治理正由被动反应模式向主动先发模式转变,其中数据共享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前提.理解美欧反恐数据传输协调困境是推进全球反恐数据合作的关键.本文在梳理美欧反恐数据传输机制协调的历程与中心内容的基础上,检视美欧反恐数据传输协调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美欧反恐数据传输协调面临代表性不平衡、管辖权冲突、监管规则不透...  相似文献   

14.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15.
受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各地区对"国家利益"有着不同的界定。各地区之间往往会通过相互妥协,努力寻找自己的同盟,力图让联邦政府的外交政策符合自己对国家利益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部与西部的结盟使得美国走向了海外扩张,20世纪30年代东北部与南部的结盟使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20世纪80年代西部和南部的结盟使美国调整了冷战战略,并最终赢得了冷战。地区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是美国外交战略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美国各地区的特征、政治诉求及其在美国政治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对美工作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袁征  何维保 《美国研究》2007,21(1):154-156
2006年12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美国的反恐战略与中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百年间,霍乱、鼠疫和钩虫病等的疫病流行对暹罗卫生防疫机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医学的持续干预下,暹罗国内对疫病的知识与想象不断更新,催生了基于西方医学理论的防疫政策与职能部门.同时,暹罗统治精英将佛教功德等理念与资源应用于新的公共卫生需求.面对疫病流行对国家治理的压迫,暹罗统治精英将自身塑造成为西方医学知识与实践的赞助者与引领者,并基于佛教传统价值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善业而大力支持,使近代暹罗的卫生防疫机制建设呈现出西方医学知识与佛教伦理价值相调适的特征,成为其现代化进程中形塑泰国性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因此美国总是将中国放在其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国际战略格局全局和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全局来观察和分析,并据此制定对华政策和确定美中关系走向。中美之间的互动也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制定对苏遏制的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根据中苏关系状态来确定美国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冷战后,美国根据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国家安全战略,对华交替采用“接触”与“制约”政策。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进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在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其全球主导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从“大国战略竞争”国家安全战略出发,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存在三大内在矛盾,中美关系正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