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天人合一"是人类与自然永续经营的天然法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它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2.
卢银霞 《学理论》2013,(20):225-226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从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的问题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亚兰  胡冰 《学理论》2012,(28):164-165
传统教育总将培育"手段人"或"工具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忽略了"人只能作为目的"的基本观念,从而陷入了政治实用主义的误区。教育应该是启蒙的先锋,教导人学做"真人",授人以知识、美德、信仰,即真、善、信,并由此培育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毛志燕  胡敏 《学理论》2013,(6):174-175
在现今的教育评价体制、传统的思想观念、学生本身对教育的功利性回报的影响下,功利主义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的主流。对功利主义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教育应从"唯利"向"唯权""唯人""唯美"的超越,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高金环 《理论导刊》2004,23(3):43-44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经济有着天然的多层次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在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产学合作”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崇的共同模式,教育活动产品——人不断改变劳动形态,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教育的先决条件。生产力水平、国民文化素质越高,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愈大。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公民教育。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面,当代中国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2)
教育是人类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推动力。诗意的教育指的不是教育者或者教育领域局部的状态,而指的是教育的整个状态。何谓诗意?即身心自由的状态。人原本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大地和谐长存。海德格尔认为,作诗是"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而作诗的本质则是"使人进入栖居之中",现下教育则是要在这个意义上做到"使栖居"的诗者,从而达到教育与本然的人生境遇相融合的诗意状态。  相似文献   

8.
任永健 《学理论》2013,(17):393-394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着"培养什么样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等三个方面,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探索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历经百余年发展后的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本源性的问题就是"人"的缺失。这种"无人之境"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为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呼唤"人"在教育中的复归,为此可以选择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和引导人的方式来"美化"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人的思想观念、"美化"人的行为规范。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通过审美体验来感知、感觉、感受所要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的建构路径在于: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研究;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主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0)
教育心理学化是基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契合学生内在需求开展教学,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观念、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从我国大学生现有思想问题出发,探索在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如下:教育视角实现由"功利化教学"向"需求式教学"的转变;教育内容实现由"注重知识传输"向"满足学生内需"的转变;教育方式实现由"群体教育"向"个体教育"的转变;教育途径实现由"直接灌输"向"循序渐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刘丽莎 《学理论》2014,(3):184-186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作品中不仅探讨了道德的理性根源和组成观点,还着重强调了道德的实践部分——"道德人"的教育,也就是把"人"(a man)教育成为"道德人"(a moral man)的过程。对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进行追本溯源,力求从政治、哲学等其他著作中收集他的道德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模式来解释洛克"道德人"教育的内涵。希望这些论述和方法总结能够为中国道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建华 《学理论》2011,(23):41-42
教育观是对教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要自觉遵循有价值的教育观。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社会立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实践,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人对人善的信息互动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一种"圆善"的教育观念。所谓"圆善"就是实现善的内容通过善的形式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之间形成善的信息互动,达到对人和社会一种善的效果。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是否承载了善的内容、运用了善的形式、达到了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韩非"因人情"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性"好利恶害",不可改变,只能"因"之的基础上.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主张以铁腕的手段强力矫正人性自觉向善.针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强度不够的问题,韩非"因人情"和强治教育的思想要求把握重点,增强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分类别、分层次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强化教育,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使教育人蕴涵着灌输与启发的功能.从对人性的不断认识来看,构建"灌-启"式教育理念,是人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内含着灌输与启发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郭天秀 《学理论》2013,(29):259-260,354
费希特教育思想以"实践"和"自由"为两翼。教育是人塑造自我的一种实践活动,致力于使人成其为人。在实践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上,实践是自由的,教育也是自由的。然而"实践"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意义上却与以自身为目的的要求,即"实践"和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自由相矛盾。为解决此矛盾,费希特从"技艺"出发,提出教育应培养一种"科学的知性应用的艺术",使"实践"重获完满性自由,并完成人的使命、实现社会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创新地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教育工作主题、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8.
<正>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教育的基石和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力量,要求教育者深入调查研究、思考分析教育的环境,用心探索真理、感悟真情、掌握真实,把教育要求、内容、过程高度融合,使受教育者真正走心入脑。这既是思想政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价值取向、目标、主体观和方法的现代转换,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逐步过渡,不断践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陈诗乐 《学理论》2012,(26):205-206
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主要包括: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人的自由选择要承担责任。"学生选择自由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选择自由与责任"关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让"自由"的新理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高扬教师主体性,明确教育者的自由与责任;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