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冷战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威胁来源逐渐多样化,地缘政治出现了两种趋向:一种是以国家行为体权力角逐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另一种是非国家行为体兴起后,引起的以非传统安全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在东南亚反恐过程中,美国将地缘政治和反恐战略结合在一起,通过追求新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以消除心理和观念上的恐怖威胁.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美国“印太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5,(2):32-51,5,6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将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亚太"轴辐"安全同盟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实行两洋联结,形成大月牙形同盟与伙伴国网络。此举试图以合作与制约双管齐下,将中印崛起规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框架内。从地缘经济角度而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亚太经济重心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东部转移也促使美国提升这些次区域的战略地位。印太地区战略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形成多个三角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不仅取决于两国国内因素,也受到印太地缘政治中其他行为者的影响。印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下一个中心地带。美"印太战略"使印太地区战略态势更为复杂,使中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的调整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不确定态势。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如何发展,不仅对两国利益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面对冷战后复杂的国  相似文献   

4.
科索沃冲突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国,东西方都竞相拉拢南斯拉夫,科索沃局势相对保持稳定。尽管早在七、八十年代,北约在模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反核战争演习中,就已经把科索沃作为假设的冲突发源地;但在表面上,西方还是尊重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的。冷战结束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及北约的东扩,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的东北部前沿推进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北约的东南边界则与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  相似文献   

5.
6.
美国利用美西战争从菲律宾到东南亚的扩张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在地缘政治上,它是美国国内外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关系形成合力的体现。美国进攻菲律宾与菲律宾所居地理环境、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政治动机和地缘政治格局等相关。美国从东南亚到亚太的地缘政治布局是从菲律宾到整个东南亚、亚太和中国三重纵横关系入手的,其运行是先布点后连线再占面,终使其地缘战略空间从东亚大陆广延到太平洋、印度洋并穿连大西洋甚或北冰洋。它对世界地缘政治型态、性质、价值和空间关系变化的深远影响至今犹然。现今,在应对美国不论是重返东南亚或亚太还是推行再平衡战略的挑战中,探溯美国利用美西战争从东南亚扩张到亚太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历程,不仅可填补国内对此研究之空白,而且可能有着重要的引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触发政治危机,有其深刻的国内背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西部和东部的尖锐对立,而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分别代表西、东部的利益。而最近几年的发展导致乌克兰人民中普遍存在对现实和当政者不满的情绪。俄美欧等大国在乌克兰政治危机的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大国地缘政治战略在乌克兰的博弈。未来乌克兰局势存在种种变数,也留下了种种思考,最终结局取决于乌克兰人民的选择和大国力量的对比,取决于俄美两国战略家们的理智和判断力。  相似文献   

8.
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地缘政治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已经消逝,冷战时期凭籍武力和僵化的意识形态教条进行对抗争霸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面对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在从机制构建和理念构建两方面努力探索,如何避免重蹈冷战历史的覆辙,同时更好地应对一个日益全球化、多样化时代的挑战。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9.
解楠楠  张晓通 《欧洲研究》2020,38(2):1-33,M0002
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地缘政治欧委会”,预示着欧盟对外政策出现地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欧洲”或将成为欧盟力量的新标签。“地缘政治欧洲”的定位,是对此前欧盟作为“民事力量”“规范力量”和“联系力量”的补充和修正。基于对自身地缘敏感性与脆弱性的新认知,加强欧盟在地缘政治世界中的力量已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共识。“地缘政治欧洲”包含内外双层地缘结构,不仅要加强军事力量,向陆权倾斜,还要巩固内部堡垒,强化欧洲地缘政治参与者的主体性与空间性,工具化欧盟经济力量,加大数字与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中国应重视“地缘政治欧洲”的回归,主动调整对欧方略,推动中欧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各种国际力量围绕着里海能源开发在中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得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必将对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何谓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为以拉塞尔为首的德国政治地理学派继承人瑞典的切伦。此外,美国的迈亨将军和英国地理学家马金德也是公认的地缘政治学鼻祖。而地缘政治在当时的日本和魏玛共和国受到广泛研究,作为实现日、德扩张野心的理论基础。慕尼黑学院的地缘政治学家华斯豪弗及其同僚的著作是纳粹和“第三帝国”意识形态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二战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 ,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 ,已成为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舞台之一。 9·1 1事件后 ,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 ,美、俄、中三大国及其他国家、政治势力在这一地区既存在着竞争但又需要相互合作。通过回顾中国在中亚地区历史变迁中的影响 ,从地缘经济、安全、政治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 ,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问题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笼罩半岛60多年的两个体系之间的对抗是最重要的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之一,所以,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不仅是半岛的悲剧性命运,而且是区域性和国际性安全威胁。朝核问题就是个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紧迫议题。局势的危险性在于,形势可能失控并接近不可挽回的死点,演变为军事冲突,引发军事干预,从而导致区域和国际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全球气候治理是国家在气候问题领域进行的一种地缘政治博弈,但各国的博弈战略选择主要基于它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相关的发展路径、社会经济结构和技术资金等非地理性地缘因素的考量。本文扼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地缘政治后果,以及基于脆弱性之上的气候地缘政治的非地理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球主要的气候谈判集团在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政治立场,以此揭示气候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以及气候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摆脱困境的对策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核武器作为慑止他国攻击其海外军事力量和盟国的工具,美国维系了以自身为核心的全球同盟体系,捍卫了霸权地位。文章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具有地区差异性,基于安全承诺的制度化水平和用于威慑的核力量构成的不同,可以概括为欧洲模式、亚太模式和中东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延伸威慑战略的可信性依次降低。冷战后,美国延伸威慑战略实施的地缘环境受其自身核力量的削弱、地区层面威慑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武器技术的扩散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恶化,进而造成盟国对其延伸威慑的可信性提出质疑。文章预测,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三种模式今后将分别在相应地区面临以下挑战:欧洲地区的危机稳定性下降,亚太地区的核扩散风险上升,以及中东地区的美阿同盟可能发生"漂流"。造成美国陷入当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后美国依旧奉行冷战思维,追求霸权主导地位和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使得其延伸威慑战略不仅出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失衡,而且存在逻辑与表述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的乌克兰地缘政治研究,着力论说冷战后乌国内地缘政治的形态与特征。乌国内各地区在历史记忆、社会心理上的巨大裂痕是其研究的重点,但在如何弥合国内各地区族群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分裂现状问题上,却较少提出较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主张。在对外地缘战略取向上,乌当代地缘政治学者根据其不同的思想立场,分别得出了倾向各异的政策谋划,对冷战后的乌对外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进程、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常的国际移民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乡国的"推力"和他们所向往的接受国的"拉力"这两种因素的混合而决定的,并且,这种推力与拉力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但是,从当代大陆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来看,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在移民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对外部战略环境的认知影响着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这也体现在涉澳大利亚核心利益的南极事务上。作为南极的地理临近国、主权声索国以及重要参与国,澳大利亚在南极国际事务中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随着近年来大国战略竞争态势对澳外交政策的影响不断加深,澳大利亚更多地从地缘政治和战略竞争的视角看待南极事务。澳大利亚将南极国际治理与全球地缘政治变革相关联,在延续其南极国家利益、追求南极主权声索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南极外交、强化南极能力建设、增强在南大洋的海上存在等路径,试图巩固其在南极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澳大利亚的南极政策调整,将对中澳南极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后格俄关系的走向,主要由俄罗斯政府及其政界对格鲁吉亚所持的态度决定.俄地政治家的思想和观念长期形塑着俄罗斯的政策,他们的核心主张是抑制格与西方的接近,分裂格鲁吉亚,最终消除俄在南高加索地区的障碍.在格鲁吉亚方面,虽然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恢复其领土完整是不变的目标.俄格不同的定位,使得后苏联时期双方的关系异化,并导致了2008年的冲突.糟糕的是,这场冲突并没有改变俄格任何一方的立场,反而强化了各自固有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