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美古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动因是,通过改善美古关系恢复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进而推进"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这一战略目标。奥巴马政府的对古政策得益于古巴裔美国人在美古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分化,顺应了美国国内的主流民意。为启动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对古政策和外交举措,直至美国与古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然而,美古关系要实现全面正常化,还面临诸多障碍:美国尚未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美古两国相互没收的资产尚未归还对方;美国仍然占据古巴的关塔那摩湾;古巴移民问题和美国关注的古巴民主与人权问题依然存在。短时期内,克服这些障碍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美国学者把对中国周边安全研究置于国际体系演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们密切关注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调整,把"亲诚惠容"理念与中国提升周边外交软实力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展示"魅力外交"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对中美在朝核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认知,他们从地缘政治困境的角度分析"六方会谈"机制的得失,强调美韩同盟、美日同盟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制约作用。中印美战略关系的形成对南亚及印度洋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美国学者认为虽然美印对华战略选择不尽相同,但实行对华接触政策符合美印全球战略的需要,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双重因素制约着变化中的中印美三角关系,经济与安全是检验三角关系好坏的试金石。美国学界有关地缘政治经济考量、软实力外交、联盟体系制约作用的研究,凸显了其当代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主义"是奥巴马政府所奉行的对外政策思想理念。美古关系的解冻是"奥巴马主义"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之一。美国之所以决定放弃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古巴的敌对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改变思维定式后重新界定了实现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最佳路径。美古关系的解冻不会一帆风顺,还将面临许多挑战。但美古关系的改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美古关系的正常化进程或许还会有波折,但大势已难以扭转,美古关系将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劳尔主政初期,古巴采取了发展个体经济等放松经济管制的措施,同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为改革做了准备。古共"六大"出台的《党和革命的经济社会政策纲要》既为改革规划了顶层设计,又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标志着古巴经济模式"更新"进程的正式启动。然而,由于投资严重不足,古巴改革成效的显著受到影响。古巴要推进改革,必须吸引外资,因此寻求美古关系正常化就成为古巴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古巴改革不仅为美古关系正常化提供动力,而且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美古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美古关系正常化是改革所必需,是古巴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地缘政治时代下的跨大西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05,20(3):9-11
柏林墙的倒塌和"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改变了德美和欧美关系.本文认为: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仍固守冷战时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理念,已不利于德、欧、美跨大西洋关系的发展.德国、欧洲和美国应通过跨大西洋政策和跨大西洋机构的改革,构建一种新的跨大西洋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战略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安全威胁与现实挑战的新判断,美国提出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的概念,它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和趋势,更是美国政府在"后反恐时代"顺应全球战略规划转向需要的概念创设和阐述,为构建新的内外战略提供了政治效用.在大战略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型的核战略以赢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 目标,其要点是加快核力量现代化,发展灵活、多样、实战性的核威慑力,强化对于其他大国的核优势.特朗普政府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和思维看待并谋划美国与中俄之间的关系,完成了安全和外交重心由"反恐"向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彻底转向,并启动核战略转型作为护持美国霸权的重要举措.拜登政府的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同样建立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基础之上,其核战略或许会向"合作性"方向适度回调,但仍会将核力量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和巩固美国权力地位的重要依仗,这保证了基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回归"核战略转型的延续性.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塑造了美国的核战略转型,以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为导向的核战略又反过来激化了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促使美国更加重视核武器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形成二者的相互强化.  相似文献   

7.
魏红霞 《美国研究》2007,21(3):31-49
本文对九一一以来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及拉美地区出现的反美主义情绪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单边主义是美国长期以来对拉美政策的突出特点。九一一后,由于反恐而进行政策调整的需要,布什政府对拉美的单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不仅表现在国际事务上以美国的意愿行事,而且在外交上有意忽视拉美国家。这种单边政策是激起拉美国家和人民反美主义的最重要根源之一。拉美国家的公众反美情绪不仅表明了其对美国的态度,而且激励了本地区的领导人挑战美国,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发生了政治转向。文章还以古巴为特例,分析了美国对西半球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认为布什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美国对古巴政策的连续性,其主调仍然是强硬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反恐的需要和国内利益集团的促动,美古关系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边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后,欧、美、俄三边关系的变化不能简单地按古典地缘政治逻辑来描述。实际上,这三大政治实体之间发生着非常复杂的思想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安全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三边关系也是国内政治与其对外政策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欧、美、俄三边关系的变化预示着一个多元化国际社会的来临。  相似文献   

9.
全球视野下北极地缘政治态势再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克兰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北极地缘政治走向的广泛讨论。作为乌克兰危机三大博弈主体的俄罗斯、美国、欧洲,既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也是影响甚至决定北极地缘政治走向的三大力量。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俄美欧三方在北极事务上的主要利益关切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来探寻影响北极地缘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整体来看,俄美欧三方都有保持北极区域和平与稳定的利益诉求,也都有意切割区域政治与域外政治事件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在北极区域重演。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美国“印太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5,(2):32-51,5,6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将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亚太"轴辐"安全同盟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实行两洋联结,形成大月牙形同盟与伙伴国网络。此举试图以合作与制约双管齐下,将中印崛起规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框架内。从地缘经济角度而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亚太经济重心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东部转移也促使美国提升这些次区域的战略地位。印太地区战略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形成多个三角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不仅取决于两国国内因素,也受到印太地缘政治中其他行为者的影响。印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下一个中心地带。美"印太战略"使印太地区战略态势更为复杂,使中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阎梁  何劲汶 《欧洲研究》2012,(3):101-115,16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与美国在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问题上产生了政策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在2006年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国方案"出台后又实现了部分弥合。本文在分别尝试国际体系结构变化、核能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地缘经济与政治等理论解释路径后认为,美、欧的政策分歧及其弥合都可以通过运用地缘经济学理论给予比较合理的解释。文章结论部分指出,地理上的毗邻以及与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是欧盟各国对中东地缘经济利益更为重视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利用美西战争从菲律宾到东南亚的扩张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在地缘政治上,它是美国国内外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关系形成合力的体现。美国进攻菲律宾与菲律宾所居地理环境、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政治动机和地缘政治格局等相关。美国从东南亚到亚太的地缘政治布局是从菲律宾到整个东南亚、亚太和中国三重纵横关系入手的,其运行是先布点后连线再占面,终使其地缘战略空间从东亚大陆广延到太平洋、印度洋并穿连大西洋甚或北冰洋。它对世界地缘政治型态、性质、价值和空间关系变化的深远影响至今犹然。现今,在应对美国不论是重返东南亚或亚太还是推行再平衡战略的挑战中,探溯美国利用美西战争从东南亚扩张到亚太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历程,不仅可填补国内对此研究之空白,而且可能有着重要的引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德国当代部分地缘政治学者从重新研读德国传统地缘政治学文献入手,力图求证德国地缘政治学与纳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根本不同,探讨德国传统地缘政治逻辑方法与概念命题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放弃融入西方政策、重回中部视角、重视东方战略等在内的政策建议。冷战后德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依然是德国传统地缘政治研究方法及其多文本表述的延续,它基本没有克服德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对德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亦是有限与隐性的。此外,德国当代地缘政治研究在精神上与冷战后德国及欧洲的新右翼政治势力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4.
以史为鉴、创新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对古今丝绸之路进行地缘政治比较分析,是完成此课题的创新之举。古今丝绸之路在地缘政治客观情势中存在着机遇、国力、政策、精神、外部环境等可比较因素;在地缘政治主观能动反应上,存在着目的、动机、态度和方式上的可比较关系;在地缘政治效果上,存在着个人行为效果、地缘政治效果、全球化、民族精神、信息和地缘文化交流效果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争做"一流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安倍政府领导下的日本对印太地缘政治反应积极。对"印太"地缘战略理念的追随,不仅体现在日本领导人对外战略思想和政策思路中,也体现在日本的外交实践中。日本的"印太"战略理念通过三个途径加以实施:安全保障、经济合作以及文化和人文社会交流。日本"印太"地缘外交的实质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获取经济利益及拉动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发展、针对中国的较量与博弈。可以预见,随着印太地区利益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战略的拓展、中国的崛起难以逆转,美国战略的不确定性,未来日美印太战略前景黯淡,以日本为主推动印太战略则更没有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缘政治及国家安全等角度针对当前美国政府对待"朝核问题"采取的政策给予分析解读,从美国国内政党政治及美国的东亚战略等多方面加以论述,阐述美国反对朝鲜研发核武器的原因;并对未来美国应对"朝核问题"的政策选择进行分析和展望;提出推进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建设,需要美朝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美朝这两个直接当事方能良性互动,互相拿出能让对方感到更为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反美是拉美左翼的重要特点和天然倾向。拉美左翼的反美主义主要是抵制拉美的"美国化"倾向,不认同美国理念的普世价值,不满意美国对拉美事务的干涉和霸权立场,抗议美国敌视和压制拉美左翼力量,以及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干涉和封锁。随着美国调整对拉美的战略,以及美古和美拉关系的逐渐改善,拉美左翼的反美立场会趋于温和。但由于美拉关系的基本面和实质没变,拉美左翼与美国在理念与政策方面的差异仍然无法消除,拉美左翼很难完全放弃反美立场,反美仍是其基本政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政治理念是主导国家政治的基本观念.尽管战后日本具体的政治政策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但概括起来,其政治理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非武装中立"、"经济立国"、"国际国家"和"参与建构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解楠楠  张晓通 《欧洲研究》2020,38(2):1-33,M0002
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地缘政治欧委会”,预示着欧盟对外政策出现地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欧洲”或将成为欧盟力量的新标签。“地缘政治欧洲”的定位,是对此前欧盟作为“民事力量”“规范力量”和“联系力量”的补充和修正。基于对自身地缘敏感性与脆弱性的新认知,加强欧盟在地缘政治世界中的力量已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共识。“地缘政治欧洲”包含内外双层地缘结构,不仅要加强军事力量,向陆权倾斜,还要巩固内部堡垒,强化欧洲地缘政治参与者的主体性与空间性,工具化欧盟经济力量,加大数字与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中国应重视“地缘政治欧洲”的回归,主动调整对欧方略,推动中欧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