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围绕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是尽力维护现有司法的稳定性还是顺应时代革新而积极推动司法的变动性问题从方法论角度展开论述.而对于此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有着创设性的见解,他研究问题的方法在一定层面上与孔子的"中庸方法"相似,即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在诸多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致这种最好的状态.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在司法过程中寻求法律正义与社会道德规律之间的妥协,实现法律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司法过程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务印书馆 1 998年出版的《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值得从事法学研究和从事司法实务的人们认真阅读。这是我国首次翻译出版的美国著名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的法学著作。本杰明·卡多佐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家和法学理论家之一 ,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撰写专门的学术著作的很少几个人之一。本书译者北京大学的苏力教授介绍 :卡多佐的“文字以明晰、精细、简洁但含义丰富著称 ,即使是司法意见也被认为具有浓厚的学术意味”。“这部著作提出了许多法官和律师先前都曾感受到 ,但又从来不曾细致琢磨透的问题” ,“1 92 1年一发表 ,就极为轰…  相似文献   

3.
李文军 《思想战线》2013,39(1):103-106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法治"内涵,是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瀚 《前沿》2010,(22):44-46
韦伯"中国法"问题是他在建构宏大的社会理论过程中对中国与西方加以比较而形成的.韦伯认为中国法是家产制法律结构,其司法审判是家父长制的,并在私法、自然法观念、法学教育、法律家阶层等方面存在缺陷.后世学者关于韦伯"中国法"理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法律和司法的态度问题和中国法律变革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问题.而韦伯"中国法"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突破当下社会转型和法律变革的瓶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可行路径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黄忠顺 《人民论坛》2022,(24):108-111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高度融合技术原理与程序法理,对在线诉讼法律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在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诉讼权益及强化维持在线诉讼秩序的基础上,该规则通过将新兴信息技术引入司法程序的方式提升司法效率,并积极探索通过区块链存证的电子数据的审核规则。该规则是人民法院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降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保护成本、革新传统司法理论与制度、引领在线诉讼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恢复性司法是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转换,诞生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之中,以基督教伦理和市民精神为支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伦理、重刑轻民以及家国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新型毒品有取代传统毒品的趋势。政府对吸食新型毒品的管制可分为出现法律真空、以地方管制为主、调整和统一戒毒模式三个阶段,具有受管制的新型毒品种类不断扩大、吸食新型毒品的管制日趋严厉、寻求司法与社会、医疗体系间的紧密合作三个特点。当前吸食新型毒品管制存在的问题是:强制隔离戒毒放大了惩处威慑功能、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管理措施不配套、自愿戒毒增加了复吸重罚的可能性。应转变理念,坚持人文关怀精神;明确社区戒毒定位,制定配套措施;鼓励自愿戒毒,减少管制成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复杂曲折历程催生了不同的理论框架。作为反映司法体系和司法能力现代化过程的我国司法现代化转型,其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彰显司法"定纷止争、权利救济、制约公权、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守卫正义、促进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功能。当代中国司法现代化转型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外发式、激进式改革思路的误导与司法权威缺失等困境。司法现代化转型既有当下现实的必要性,又有法治理论与实践上的正当性。我国司法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价值目标转型、职权模式转型、保障机制转型、人事管理机制职业化转型和司法应用技术手段革新。  相似文献   

9.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司法理性是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实践性的智慧和能力。理性司法过程必须贯彻法治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逻辑,法治的进程正是在恢复法律的这种理性信仰,并力求以现代法治这一方式创造出更高的法和理性的结合。司法经验是思维作用于存在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对生活实践的观察而形成的心得和体会,体现在法官的个性和人性中。所以,司法的过程就是法官在被信仰的公设的法秩序框架的理性下,通过司法当下经验获得对过去发生事实的认定,进而解除纸上法律与实际适用法律的矛盾,实现司法的社会正义的法学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