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3月30日,印度国大党(英)撤消对联合阵线高达政府的支持。次日,国大党(英)临时主席凯斯里致函夏尔马总统,要求组织以他为首的政府。4月11日,高达政府在人民院信任投票中失败,被迫下台,总统任命高达出任看守政府总理。20日,联合阵线选出新领袖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21日,古杰拉尔宣誓就任总理,次日获得人民院信任投票。印度政坛一场延续3周的统治危机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2.
印度古杰拉尔政府的走向梁洁筠华碧云今年4月21日,印度资深外交家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宣誓就任总理,次日获得人民院信任投票,印度政坛一场延续3周的危机宣告结束。危机的根本起因是近月来印度政坛联合阵线、印度人民党、国大党(英)“三足鼎立”格局朝不利于...  相似文献   

3.
印度新总理古杰拉尔刘秀英4月20日,印度总统夏尔马正式任命新当选的联合阵线领导人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为印度新一届政府总理,并于22日获得人民院的信任投票,从而结束了印度政坛历时3周的危机。颇具教授风度的外交家老来得志的古杰拉尔1919年12月4日...  相似文献   

4.
古杰拉尔执政对印度政局的影响刘善国印度国大党在今年3月30日突然宣布撤销对高达领导的联合阵线政府的支持,在4月11日的议会信任投票中高达政府以292票反对,158票赞成,8票弃权而失败,高达被迫辞职。国大党在无望单独组阁的情况下决定再次支持联合阵线执...  相似文献   

5.
1996年6月至1998年大选,是印度联合阵线政府执政时期。联合阵线政府执政时期不长,在国内发展方面建树不大,但在外交政策方面却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主张,被称为“古杰拉尔主义”,这标志着印度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文拟就“古杰拉尔主义”这一印度的外交政策和思想及其印度外交的影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印度对南亚邻国政策的调整和“古杰拉尔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调整其对南亚邻国的政策始于国大党的前拉奥政府末期,集中地表现在1996年2月同尼泊尔签订的综合开发马哈卡利河流域的条约上。[1]1996年6月,以新人民党为首的13党联合阵线政府上台,古杰拉尔出任高达政府的外长后加速了调整的步伐,集中地表现在是年12月同孟加拉国签订的恒河水分享条约上。上述两项条约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印度对南亚邻国采取更加积极的睦-邻友好政策。在此情况下,印度同尼泊尔和孟加拉国间的双边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成为1996年印度对外关系方面的两大成就。1997年3月,印度又同巴基斯坦恢复了中断三年多的外事…  相似文献   

7.
印度人民党近期以绝对优势取得印度新一届大选的胜利,莫迪当选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莫迪政府将继续印度自冷战结束以来致力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的努力,重视与美国、中国及其他主要大国开展外交互动,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并维护印度的战略自主权和外交独立性。印度将寻求在经贸合作、非传统安全、海上安全、东向政策等方面推进务实外交。中印关系有望在莫迪任期内保持稳定态势,双方将在国际层面和经贸领域强化合作,但边界争端等双边问题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印度联合政府政治浅析邱永辉90年代印度政坛的最大变化是,印度进入了联合政府时代,在1989年、1991年和1996年三次大选中,印度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取得超过半数的席位。1998年2至3月,印度将举行中期选举,产生两年之中的第5任总理和人民院543位...  相似文献   

9.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不仅积极推动印度融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而且主动对话中国,全面提升印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彰显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有来自印度内部的因素,包括印度国内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发展问题,需要得到来自中国的帮助。另一方面,印度也存在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干扰,致使莫迪政府在评估印中关系时,认识到两国关系的依赖性和重要性,尤其是中国的全球大市场地位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发挥的重要影响力,能够对印度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必要的国际支持。因此,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的发展需求,能够加速印中两国关系的互动与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双方战略利益的互惠与共赢。  相似文献   

10.
杜晓军 《东南亚》2015,(2):12-17,108
莫迪周边外交以印度为中心,呈现出三个同心圆态势:首先是南亚次区域层面,旨在严防中国势力的渗透,对巴基斯坦采取高压态势,同时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该层面的战略目标是稳;其次是整个亚洲层面,从隔岸观火的东望战略,向赤膊上阵的东进战略转换,该层面的战略目标是进;最后是全球层面,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间纵横捭阖,该层面的战略目标是衡。  相似文献   

11.
1996年6月5日,印度高达政府发布了称为最低共同纲领的政策声明,其经济部分摘要如下: 经济发展目标 争取在未来10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7%,工业年增长12%,农业年增长3—3.5%,国内储蓄率到第9个五年计划末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8%,消除贫困和失业。 工业 将迅速实施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化计划。国营和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确保国内企业和外商公平竞争。国营企业仍将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经营管理,将成立一个抽回投资委员会,减少官僚干预,补充专业管理人员,使盈利的国营企业增强活力并走向世界。整顿亏损企业,确保工人就业受保护。亏损的、非核心部门的国营企业如饭店、旅馆等可实行私有  相似文献   

12.
印度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海地区国家,亦非地缘层面的南海问题当事国或美国亚太盟友,在南海问题上一直表态谨慎,避免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但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后,印度所处外部环境、海上安全战略、对美对华政策都有所变化,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变得更加活跃,对华批评乃至防范的因素增多.未来,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印度南海政策不会完全与美、日同步,但对华打“南海牌”是大概率事件,且介入手法将更趋全面.  相似文献   

13.
1991年6月21日,纳拉辛哈·拉奥总理在社会动荡、经济危难的形势下上台。新政府从一开始就把治理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抛弃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印度经济从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把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经济改革的总设计者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说,这是印度“工业和农业的第二次革命”。印度经济改革9十月来的进展令人注目,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阻力,但总的趋向是不会逆转的。  相似文献   

14.
如今,拉奥政府银行业改革的成效已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同,但有关拉奥政府银行业改革的研究相对欠缺。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拉奥政府的银行业改革,研究了其银行业改革背景、措施、特点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结果揭晓。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数据,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543个议席中斩获337席,获压倒多数席位。其中,印人党独得282席,一党即获得议会简单多数;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59席,国大党仅为44席;其他党派147席。  相似文献   

16.
印度人民党领导的新政府施政纲领一之编译1998年3月18日,印度人民党及其联盟伙伴公布了他们的施政纲领。这一文件是与联盟伙伴经过长时间商议后出台的。虽然它主要反映的是印度人民党在其竞选纲领中所述的思想,但在一系列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上,也作出了让步。...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相似文献   

18.
自2014年5月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度的经济改革得到了明显推进,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印度的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服务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外商品贸易大幅下降,但国际收支改善;进入2017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目前,印度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印度辛格政府继承其前任瓦杰帕伊政府的务实外交。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发展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通过与美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其(核)大国地位;另一方面,维持和俄罗斯之间的传统联系以谋求其重要的军事和能源安全利益;小心谨慎地修好和维持与伊朗的传统联系以维护其长远的能源供应利益以及地缘政治利益;此外,继续促进改善与缅甸的关系以寻求油气供应新来源并制衡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印度信息产业在 1990年代的发展令人瞩目。本文试图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产业协会互动的角度对此作出相应的诠释 ① 。某些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 (如创建软件科技园区 )因为成绩斐然而为其他地方政府仿效 ,并由中央政府加以推广 ;某些建议 (如取消全部软件进口税和软件科技园区注册为独立单位 )因有影响力的产业协会的大力游说而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并最终成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整个行业为此受益。各方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并促进《IT行动计划》的出台 ,该计划已成为印度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