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农 《党史博览》2002,(2):32-36,54
秋收起义部队上山伊始,毛泽东总在考虑用什么战术战胜强敌?毛泽东以部队打茶陵的教训,提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游击战术 初冬的井冈山茅坪,村口那棵大枫树已由绿色变为一片深红。村中“八角楼”的前厅,工农革命军连以上干部正在召开攻打茶陵的军事会议。毛泽东清瘦的脸上气色不那么好,他将那只溃肿的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最信任的秘书,在中央苏区的艰苦岁月里,他跟随毛泽东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要求公安部迅速查清他牺牲的经过并严惩凶手。他就是“英俊奋发”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毛古初见:“寻乌党的工作、武装建设都搞得不错!”1906年12月,古柏出生在江西寻乌县篁乡塘背村的一个破产小地主家庭,父亲古光明是乡村私塾教师,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一开始并未居于党的最高领导地位,而是随着他在党内的影响逐步扩大和他的正确思想为人们逐渐认识而确立起来的。其中,他与张闻天之间的权力移交最具代表性。 毛泽东当着人们的面说张闻天是“明君”,叫刘英为“娘娘”,背后也赞扬“洛甫是不争权的”;有人对张闻天尊重毛泽东有议论,甚至说他是“泥菩萨”,他也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历来主张“中国人民要有骨气”、“有志气”、“有朝气”,还要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并提倡在这方面要向鲁迅学习。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也是毛泽东本人形象的生动写照。打开毛泽东的著作和回顾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总是可以感觉到一股铁骨铮铮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毛泽东的“骨气”思想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不迷信任何权威,敢于斗争的“自立”之气。并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同崇拜真理、相信科学相结合,以独立思考的批判态度,向一切权威和“大人物”挑战,为我们树立了“自立”之气的楷模。二、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勇往直前的“自强”之气。如果说,破除迷信是毛泽东“骨气”的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勇于承受压力,在大风大浪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则是他“骨气”思  相似文献   

5.
齐夫 《前线》2013,(8):85-85
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功,是会说“老百姓的话”,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 毛泽东很会说“老百姓的话”。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却一向注重说话深入浅出,善用俚语村言。  相似文献   

6.
博览之窗     
周恩来是否“夺了毛泽东的军权”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取代毛泽东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致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成是“周恩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事实并非如此。 在宁都会议进行中,周恩来就多方提议,力图使毛泽东留在前方,明确表示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于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因此周  相似文献   

7.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8.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说: “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 1960年到1962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天毛泽东对他的警卫说:“我不吃猪肉和鸡子,猪肉和鸡可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并教育警卫们要和他一起度荒还债,严禁大吃大喝。但是警卫们担心毛泽东的身体,劝他还是吃点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10.
在跟随毛泽东参加革命的众多的湖南老乡中,有一位“将军大使”深得毛泽东的喜爱和赞赏,见面后常戏称他“小老乡”。他就是在新中国外交战线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原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国防部长耿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调耿飚到外交部工作。耿飚成为首批驻外国的“将军大使”之一。 1949年冬季的一天,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室,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近期外交工作的情况。 听了周恩来的工作汇报,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说道: “我们的外交工作要  相似文献   

11.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着顽强的意志力,正如他老人家自己所言:“平时不爱落泪”。然而毛泽东也曾不只一次地落过泪。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众多的挚友中,有一位非常普通却又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毛泽东的姨表哥,也曾是毛泽东的老师。建国前,他清苦地耕耘在教育园地上,芬芳桃李,遍布中华;建国后,他以年逾花甲的高龄荣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就是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九哥”的王季范先生。(一)“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我得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  相似文献   

13.
1947年8月,陕北沙家店战役结束的当天,毛泽东起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驻地东原村,看望那里指挥作战的部分师领导和机关干部。窑洞小,炕上坐满了人,门里门外都挤满了人,大家都等着听毛泽东讲话。毛泽东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陕北战争已经翻过了山坳坳,最吃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他板起手指头数道:“青化砭、羊马河、蟋龙、沙家店,整个凑起来吃掉他六七个旅。我们打垮了胡宗南自命的常胜军,活捉了他四大金刚中的三个,他们四座‘金缸’被我们搬来三座:何奇、刘子奇、李昆岗。只剩下一口缸,叫什么?”“叫李日基!”窑洞…  相似文献   

14.
1970年,毛泽东和过去的老战友们,已经很少有闲暇时间互相来往。 “文革”开始不久,八十高龄的朱老总也未能避免“文革”炮火的攻击。一时间,中南海内外贴出污蔑他是“军阀”、“黑司令”、“老机会主义者”的大字报。毛泽东得知后,在一次约见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时曾对这些大字报提出过批评。他说:“这很不好,朱毛朱毛,朱德和毛泽东是分不开的嘛。”  相似文献   

15.
<正>“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熟稔中国历史,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留有诸多评批。其中,被明代思想家李贽喻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仅是毛泽东诗词歌咏最多的古代帝王,也是毛泽东评批次数最多的古代帝王。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第一位封建君主,毛泽东有着怎样独特的见解与评价呢?一、肯定功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毛泽东评价秦始皇的总体态度是“一分为二”。1975年,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16.
所谓伦理本位,是指构建一种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原始起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数十年的伟人毛泽东,虽然在军事、哲学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领域也有过卓越的建树,但他生前并不曾系统地表述过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也不曾提出过伦理本位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毛泽东的伦理本位是什么?分析毛泽东众多关于“人民”的论述,特别是他那句集中表达其伦理价值观的“为人民服务”警醒世界的格言,我们可以结论:“人民”是构成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或是毛泽东坚持始终的伦理本位无非是人民,即“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7.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资格老、理论素养好的儒将、他就是辅佐毛泽东指挥反“围剿”出奇兵、倡导抗日持久战,被誉为毛泽东身边的“军事高参”的郭化若将军。  相似文献   

18.
博览之窗     
毛泽东四次 点将要陈龙 第一次是1945年8月,蒋介石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确保毛泽东赴渝谈判的人身安全,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和副部长李克农提出几个人请毛泽东选择,毛泽东问:“你们那里不是有个陈龙吗?”“有,就是这个同志的脾气不好。” 康生答。“听说他带兵打过仗?” 毛泽东又问。  相似文献   

19.
张检明 《湘潮》2006,(12):37-38
何长工,原名何坤,湖南华容南乡人。何长工,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着曲折的经历。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变成家乡人人皆知的“名人”,由“名人”成为反动当局通缉的“暴徒”,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与毛泽东有着无数的轶闻趣事。初识——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