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五年计划”的名称经历了由“国民经济计划”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次改动,其改动都有深刻的背景。由“国民经济计划”转变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改动就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
“五年外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简称,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49年建国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3.
小资料     
从“一五”到“九五”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已编制了9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  相似文献   

4.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5.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确定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一个积极的方针,它将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持续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国民经济调整的思想首先是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没有及时清除“左”的影响,造成了一九七八年  相似文献   

6.
浅论"三农"问题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秋云 《学习论坛》2002,(11):31-32
我国的“三农”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正确理解国民经济的“好”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上去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涵义是必须突出质量与效益,强调协调发展、平衡发展、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1951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  相似文献   

9.
把握好速度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雷咸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了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其中第一条就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贯彻这一方针的关键就是要把...  相似文献   

10.
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一五”至“十四五”,中国规划治理经历了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积累了顺应各个五年时代发展大势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认识和理念为指导、保持各个五年规划之间连续性和承接性、不断完善和创新五年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等宝贵经验,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准确判断和应对风险挑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互促进等显著优势。总结中国规划治理的历程、经验与优势,对不断完善五年规划制度、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以及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一、8%的增长速度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目标除50年代末的“大跃进”等若干战略失误时期外,我国在短期国民经济发展任务中几乎从未提出过“确保速度”的目标,特别是提出要确保国民经济在8%以上的高速区运行更是非同寻常。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速度目标不是一般的短期总量平衡目标,而是在国民经济增长从1992年以来逐年趋缓、1997全年进一步呈现为逐月下落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关系到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能否继续保持高涨、繁荣局面和宏观长期趋好的重大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应当说,由于包含有抑制“八五”中后期经济“过热”与“九五”初期平抑通货膨胀的背景在  相似文献   

12.
晓夏 《新湘评论》2005,(11):58-62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3.
莺啼燕语报新春。在一年一度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北京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胜利召开。“两会”代表、委员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王岐山市长所作的《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就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商发展大计,谋划发展蓝图,对“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十一五”时期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阶段。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就此我们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了认识和想法。  相似文献   

14.
1966年,国民经济刚从“大跃进”的危机中挣脱出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国民经济跌入灾难的深渊。以林彪、江青为代表的阴谋家、野心家为了实现其通过天下大乱达到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置人民要吃饭、生产要发展这一基本现实不顾,挑动群众“停产闹革命”,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在共和国的每次经济劫难中,最苦最累的都是周恩来。这一次更是空前绝后。 “文化大革命”中,为了减少运动对国民经济造  相似文献   

15.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玉明在1998年第2期《复旦学报》撰文指出,国有资产适当“退出”,所得资金投入到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合理的。但有人认为国有资产应从竞争性行业全部“退出”,而全部进入不盈利的基础产业,“让利于民”,国有企业只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这种观点有明显的片面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承担着国家收入的重要任务,而且国有资产大多存在于竞争性行业中(56.6%)。  相似文献   

17.
“健康”才能“持续”“快速”李建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必须贯彻的9条方针。其中第一条就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近来,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市场过剩,内需不足的背景下,用教育启动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呼声很高,发展教育产业随之成为教育界和经济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关于“教育产业”199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教育确定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列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同时明确的产业政策是:“主要由国家办”,但“不能过多依赖国家投资”,“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把教育纳…  相似文献   

19.
岳巍 《前线》1959,(21)
一、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党和国家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指导国民经济保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经验,都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能否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八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但是,长时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对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缺乏正确认识,把集体经济当成“半社会主义所有制”,致使一些地方随心所欲地搞“扩社并队”、“穷过渡”、“一平二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尽快地把农业搞上去,必须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