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西方古典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分类模型虽然在概念上制造了一些麻烦,但由于逻辑严密、标准清晰而影响深远,奠定了此后西方政体分析的框架.在理想政体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最优良政体”与“实践可行的政体”;从政体原则上看,共和政体混合了自由与财富这两种原则,并部分地包含了德性原则;从混合的目标看,共和政体体现了对公正与友爱的追求;从混合的途径和方式看,共和政体包括了政治制度与社会阶级两个方面的混合,后者使得共和政体趋向于一种中间政体,亦即中产阶级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关于混合政体的论述揭示了他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双重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多头政体     
罗伯特·达尔的多头政体理论在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多头政体理论的精髓是允许冲突的存在,但这种冲突是规则框架内的冲突,支持规则冲突的是政治主体的相互宽容和信任。多头政体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竞争性、包容性和规则性,其形成不仅涉及政治层面,亦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到亚文化层面,亚文化层面甚至有时起到关键性作用。多头政体脱胎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无法解决这个制度中权利与功利、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平等、一致性与多样性、集中与分散等冲突。尽管达尔对多头政体充满了希望,但多头政体模式在理论上存在实质性缺陷,因此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探寻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城邦之"善",其优良政体观所包含的实现公共利益、多数人参与统治、法治、中产阶级掌权思想对我国当代善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作为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家,在其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著作中都体现了其政体思想。从一开始的"哲学王执政"到晚期《法律篇》中提出的以"中庸"为原则的混合政体,表明他的政体理论从推崇"人治"到倡导"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的转变也是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探寻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城邦之"善",其优良政体观所包含的实现公共利益、多数人参与统治、法治、中产阶级掌权思想对我国当代善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化建琼 《世纪桥》2008,(7):22-2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探寻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城邦之“善”,其优良政体观所包含的实现公共利益、多数人参与统治、法治、中产阶级掌权思想对我国当代善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与西方政治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虽分合不断,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始终没有断绝,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隐而不彰的影响力。从政治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大一统政体,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跳出偏狭的西方概念的束缚,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政体类型的模式,更在于从实践上证明了政治发展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适合本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相应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成长,而不单是一场无中生有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论原理,一个国家究竟实行何种经济制度,亦即何种经济形态占据统治地位,说到底,皆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和不可自由选择的。相反地,任何政体制度,不论是民主制还是非民主制,却都曾出现于生产力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曾出现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因为,任何政体制度都不是被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必然决定的,不具有历史必然性,不是必然的、不可选择的、不可避免的;而是充满各种可能,是偶然任意、可以自由选择的。  相似文献   

9.
正治道是治国方式,政道是政体模式。由于人们习惯的权威模式建立于过去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经验,有巨大的惯性,有时政体变革风险很大,与其急于从事政体变革,不如从事治道研究。笔者曾指出,"当前真正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在自我整合方式上有什么重要特点和  相似文献   

10.
治道是治国方式,政道是政体模式。由于人们习惯的权威模式建立于过去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经验,有巨大的惯性,有时政体变革风险很大,与其急于从事政体变革,不如从事治道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彭姝 《学习月刊》2010,(16):9-10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又是一个宪法多变和政体多变的国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为法国的第十六部宪法,1958年由戴高乐负责起草,同年9月28日公民投票通过.10月4日生效。这部宪法确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体。  相似文献   

12.
东亚"威权政治加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东亚威权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国家内部威权的合法性逐渐削弱.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壮大的内在民主化动力和外在国际民主化趋势的影响下,东亚威权政体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推动经济与政治的适当分离,推动市民社会健康发展,推动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据4月7日的中国青年网报道:近来,"中国崩溃论"再度甚嚣尘上。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王绍光表示,所谓"中国崩溃论"的根源在于西方政体思维方式导致的"政体决定论",即只有以多党竞争为特征的所谓"民主"政体才是好政体,一切其他的政体都或迟或早必然垮台。"我们常常听到‘过去30年,中国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的说法,这是在用政体思  相似文献   

14.
梁万艺  奥亚锋 《湘潮》2013,(4):16-17
在民国政府成立前,在围绕资产阶级政权究竟采取何种政体上,革命党内部高层产生了分歧,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的总统制和内阁制主张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除了最后确定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之外,其表现出的上层民主主张与底层民众意识的落差,对当今政体改革中重视普通民众政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视角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创制国家监察权以优化国家政治权力配置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把政治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将我国政体从原先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格局转变为立法、监察、行政、司法"四位一体"的政体模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政体模式。这一政体模式的创新突破了传统政体理论的窠臼,可以为国际社会政体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体现的是议行统一原则,与西方国家三权鼎立的政体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议行统一的政体特点,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加强国家权力体系的内部制约。  相似文献   

17.
东亚"威权政治加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东亚威权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国家内部威权的合法性逐渐削弱,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壮大的内在民主化动力和外在国际民主化趋势的影响下,东亚威权政体正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推动经济与政治的适当分离,推动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同作为法律准绳的宪法权威性需要严格的修改程序作保障,同时宪法具有阶级性.从广义的政体概念看,马克思的宪法思想中包含着"议行合一"的政体观.这是马克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体现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政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指的是国家权力如何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