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党制度价值的普适性与多党合作制度形式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分为不同类型和模式.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是"长成的"还是"做成的",是政治发展实践不断追问的话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世界政党政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使我国多党合作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型政党类型,也是中国的政党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各类型政党的显著特征。参政党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作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实现了民主党派性质及其政治地位的科学定位,一定意义上也解决了民主党派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为构建我国政党政治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政党政治生活中以其独特的政党属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丰富了对政党属性、政党关系、民主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为世界政党政治增添了新的内涵。这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西方政党政治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积极构建更为广义的政党政治理论,拓展新的民主政治理论研究空间,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政党是现代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主导性的力量.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好不好,主要是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世界,建立在不同国情基础上的各国政党制度,反映了各自的政治发展道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政党和政党政治作为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以及“可能是现代人对政治艺术的最大贡献”,其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资源的获得和资源的利用.政治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看,政党政治发展史就是政党为履行政治主导职能对相应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历史,政党政治的运行就是对政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让多党合作制度深深植根于祖国的土壤之中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漯河市委主委袁剑萍当今世界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政党政治。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形成于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在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多党制、一  相似文献   

6.
政党信任是由政党和社会民众两大主体在结构性互动中生成的价值关系,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对政党政治的合法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政党组织及其成员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品性等的认同和信心.政党信任具有强化政治合法性、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政策执行等重要功能.在当代中国,政党信任的建构必须紧紧抓住制度这一载体,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7.
刘思思 《人民政坛》2007,(11):13-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奋斗、共同创造的结果,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看起来纷繁复杂,不一而同。而在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在世界各国政党制度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同特色。面对林林总总的政党制度,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政党与政党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思想战线》2004,30(6):50-55
在港英政府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随着选举政治的兴起 ,香港的政党破土而出 ,并逐渐发展起来。香港进入特区时代以后 ,政党的格局趋于稳定。随着政党的形成和发展 ,香港的政党政治也逐渐稳定下来 ,形成香港特有的政党政治。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发展 ,又改变了香港的政治生态 ,使香港的政治发展出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政党立法与政党制度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党政治的充分发展,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有人说,没有政党就没有现代政治。政治与法制也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逐渐法律化和规范化。因此,研究政党立法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各国政党立法情况究竟怎样呢?本文拟从这一问题的分析中找出关于政党立法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二十几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不允许政党存在(如实行君主制的海湾国家、梵蒂冈等)。世界各国尽管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同,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运作都是通过政党来实施的,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普遍形式。 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从17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最早出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前身)算起,政党已经存在300多年了。19世纪30年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有了鲜明的呈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存在阶级基础和代表范围方面的差别,但是党际之间不断求同合作、实现了共生发展,避免了西方政党模式的权力独占和政治资源浪费,提供了远比西方政党模式高得多的治理效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无疑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左翼政党是阿尔及利亚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左翼政党对政府的认知对其政治参与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政府对左翼政党的反馈决定了后者政治参与的效力。阿尔及利亚政府为左翼政党在制度内开展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并确保左翼政党制度化政治参与并不会对阿尔及利亚政权造成冲击。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必要补充,但受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制约,左翼政党缺乏民众的支持,效力不足。政治伊斯兰是左翼政党政治参与时的重要变量,阿尔及利亚政府是二者关系的转换器,对左翼政党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是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政党政治的普及为政党外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总体外交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马利 《思想战线》2007,33(6):139-140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政党制度法律化也是现代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依法制国”、“依法执政”的方针确立之后,政党法制化问题受到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较多关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争鸣,对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裨益。一、关于党法制化的宪法考察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宪法基础,政党政治法律化首先体现在宪法之中。对于我国政党政治的宪法体现,何力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社自由的基本法则。2.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独特规定。3.维护社会主义和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相似文献   

15.
杨慧娟 《传承》2011,(18):27+88
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从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原则中汲取精髓,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面对国际政党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在西方世界,德国率先在宪法中明确承认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并率先制定了规制政党的专门法典。从德国70年的政党政治实践来看,政党对于宪法和法律的反馈也是积极的,德国的政党政治保持了稳定的格局。可以说,德国《政党法》起到了维护政治秩序、保持政治稳定和促进政党政治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往往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入为"一党制""党国体制"和"威权体制"等范畴,这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种误解。应该看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政党政治过程和政治效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体现了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属于一种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实现了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实践超越,在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联平 《传承》2013,(5):102-104
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活动始终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孙中山政治生涯的早期是革命型政党政治活动,接着是欧美议会式政党政治活动,最后才走上了列宁主义政党的道路上来。孙中山的政党观实际上就是三个不同时期政党政治活动的思想反映,折射出了孙中山对中国民主化道路和建构民族国家思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朱联平 《传承》2013,(7):102-104
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活动始终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孙中山政治生涯的早期是革命型政党政治活动,接着是欧美议会式政党政治活动,最后才走上了列宁主义政党的道路上来。孙中山的政党观实际上就是三个不同时期政党政治活动的思想反映,折射出了孙中山对中国民主化道路和建构民族国家思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具有独特价值。从无党者、社会贤达到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一直是政党政治和协商民主的参与者。民国初年,无党者初现政党政治舞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时期的社会贤达突出政治代表性;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无党派人士具备某种党派性,参照各民主党派履行相应职能。但在现实政治中,无党派人士与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群体边界日渐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无党派人士的属性、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凸显其政治性、代表性、党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