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4月中旬,国民党广东当局追随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广东实行了白色恐怖政策和反革命统治。广东东江地区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政策,建立人民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建和发展东江革命根据地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东江地区进行的工人运动,正是东江苏维埃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东江苏维埃的工人运动的战斗历程,有助于更全面认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东江地区工人阶级面临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是著名的侨乡。东莞是岭南古邑,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原始人群聚居。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  相似文献   

3.
粤北省委成立后,决定撤销东江特委,并派梁威林组建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简称后东特委,领导龙川、五华、和平、河源、紫金、新丰等6县党组织的活动。1945年,因革命斗争的需要,后东特委决定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根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思想,将报纸取名为《星火报》。  相似文献   

4.
广东党史是含金量极高的宝藏,党史界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它也引起了文学家的重视,让这些珍宝发出更耀眼的光辉,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作家万振环在充分研读史料基础上写成的长篇纪实小说《喋血东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黄四清 《新湘评论》2009,(10):52-54
悠悠东江在深深壑谷中自由自在地流淌了千百年。1986年8月2日,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最高的双曲薄壳的东江水电站大坝截住百余里东江的巨澜托出了华夏罕见的人工湖——东江湖。湖光山色,一辈辈山里人的古老故事被永远封存在滔滔碧波之间,一声声纤夫号子被永远浸泡在座座绿岛之下。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前夕,由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原东江地区21个党史研究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东江地区党史工作者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一份厚礼,是中共东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东江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东江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英雄的东江人民不但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有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慨。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江人民率先举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孙钿 《广东党史》2000,(2):37-38
1938~1939年,东江游击队在香港九龙设有一个联络据点,还出版《东江》杂志。组织上调我去接编《东江》时,已获悉香港当局要禁止《东江》的意图,我只编了两期,《东江》遭到封闭。 1939年上半年,《东江》杂志的停刊,激起了香港惠州侨胞、海内外侨胞的强烈反应,纷纷提出复刊要求。可是香港当局非但没有考虑侨胞们的议论,甚至将东江游击队的联络据点也封闭了。 香港是中国人的国土。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宣传抗日的自由。爱国的侨胞们,东江惠州一带的侨胞以及东江游击队的战斗形势,都迫切需要有一个宣传的刊物…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前夕,由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原东江地区21个党史研究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东江地区党史工作者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一份厚礼,是中共东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东江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东江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离开新四军军部,返回家乡广东,被委任为东路守备军总指挥。在中共粤东南特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深圳组建东路守备军总指挥部,拢集和率领东江地区的抗日武装,在东江敌后英勇抗战。他领导东江敌后抗战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但对东江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南洋英、荷两国殖民地的惠州爱国华侨,成立了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广泛发动侨胞募捐救国,动员华侨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推动下,南洋惠侨救乡会等团体在富有革命传统的东江地区,成立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这支队伍成立于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在国民党东江当局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时被取缔。虽然,东团前后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他们为打败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11.
国共合作与大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运动与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和紧张复杂。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我党在广东省海陆丰地区成立了“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在中共东江特委的组织策划领导下,海陆丰地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所说的东江红军,是指在二战初期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进入粤东东江地区的、我党早期所掌握的武装部队。这支来自全国各地并接受过民主政治启蒙教育和正规军事训练的武装,听党的指挥,经受了实战的考验,是当时"全国革命兵士的模范"队伍。  相似文献   

13.
<正>叶挺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曾任东江游击指挥,在深圳设指挥部。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惠阳县海岸登陆,国民党军溃逃,日寇几乎未遇抵抗,第九天就占了广州。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兼第四战区司令余汉谋退往粤北,彷徨无计。东江的惠阳、宝安、东莞、增城、博罗等县,俱已失陷。余汉谋委任谭邃为东江游击指挥。谭原系余汉谋旧部,自感这职务艰苦,他又患病,恐难以胜任,因此不愿担任。谭邃与新四  相似文献   

14.
《广东党史》2008,(5):55-56
中洞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高潭老苏区东北面,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交界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大革命时期,中洞建立有农会、农军和2个党支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中洞人民积极参加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揭开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在彭湃把中洞建设成为后方基地战略思想指引下,海陆惠紫四县工农武装先后进入中洞展开武装割据的准备工作,随后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先后进入中洞,领导指挥东江秋收起义并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东江三杰"为河源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江三杰"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是河源作为"红色经典"历史定位的基石。在革命中,"东江三杰"所具有的革命精神是对河源地方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值得我们永远薪火相传。惟有传承革命薪火、弘扬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四清 《学习导报》2009,(10):52-54
悠悠东江在深深壑谷中自由自在地流淌了千百年。1986年8月2日,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最高的双曲薄壳的东江水电站大坝截住百余里东江的巨澜托出了华夏罕见的人工湖——东江湖。湖光山色,一辈辈山里人的古老故事被永远封存在滔滔碧波之间,一声声纤夫号子被永远浸泡在座座绿岛之下。  相似文献   

17.
<正>在1925年2月和10月先后举行的征伐军阀陈炯明、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争中,周恩来先后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的身份,程度不同地介入和主持东江地方行政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主持一个地方政权的共产党人。他"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作为革命的旗帜,以马列主  相似文献   

18.
最近 ,中大档案馆在整理档案过程中 ,发现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文献。计有 :1931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10月5日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反对国民党勾结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1931年10月25日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反对广州反动政府十月十日大屠杀劳苦工农及革命的学生》、1931年10月中国共产青年团东江特别委员会的《纪念十月革命告苏区青年群众》及东江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绘印的…  相似文献   

19.
东江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地方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在领导东江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艰苦创立起来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祖国南疆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展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东江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叶剑英曾这样高度评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他指出:“没有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这样残酷、严重与广大的敌后战场是不可能坚持的.”  相似文献   

20.
1925年,国共合作的广东政权进行了两次东征,肃清了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军阀势力,使广东达到了统一,巩固了广东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地位,从而为北伐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力促进了东江一带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东征的胜利与广大工人、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如周恩来所讲的:"所以打平东江,不是军队的能力,是工人东江的农民,与革命军联合的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