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愈来愈呈现"不确定性"背景下,较之传统确定性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定域关注,现代重大突发情境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境遇,并蕴藏、凸显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资源.如何认清和挖掘重大突发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加强价值导向,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谨守初心修好"心学",始终保持先锋的姿态和纯洁的党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初心与使命是共产党人"心学"的核心构件与理论发端,初心是本心、本源,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之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是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党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总结各个时期党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借鉴以传统心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提高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成效,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抽象人学的批判,与"抽象的人"的教育理念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教育思想立足"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旨在通过无产阶级教育活动将"人"从资产阶级统治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新时代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从工具化到人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变化产生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创新与发展.全球化时代,重视和满足人的价值需要,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工具化的倾向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从工具化到人本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闫媛 《共产党人》2008,(1):49-49,48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都集中体现着这些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总是恰当地与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紧紧相系,你中有我我中融你。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由孔子所提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是道德与艺术统一。儒家文化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与道德高度统一起来。先秦时代的艺术教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与意义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少富有启示的观点.但是,从劳动是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视角,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价值,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马克思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把"生产劳动"当做理解人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即为真理性的教育活动阐明客观依据、概括"人的教育"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三方面理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上产生的,也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向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坚持"人本"的价值取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有利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殖。  相似文献   

8.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传统生死现和马克主义生死现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生死观.其基本内涵包括热爱珍惜生命、倡导.大我"观念、正确揭示个体人生目标以及突出死亡价值意义,其外在表现特征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研究和宣传早期中国共产竞人的生死观对处于新时代的当代国人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及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它主张教育应伴随人一生,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学习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应自觉地"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终身教育就是旨在发展人的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政策化和法制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建立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建立布局合理、相互融合沟通的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追逐于上位价值教育而忽视了基本价值教育.基本价值(如生命意义、诚信、责任等)作为维系人类基本秩序和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理论无论在目标定位、理念、模式上还是在具体制度上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我国法学教育引入、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对"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对大学生起到陶冶爱国情感、培植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宽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重视加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由"人"与"文"合成.人以成文,文以传道,人文学就是运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人文方法,对宇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理解和表达.西方人文学传统借助于"概念化的语言"诠释一切可能的文本,却陷入解释学循环的怪圈不能自拔.具有深厚解释学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意象性语言"诠释经典,微言大义,求道不竭,或许是"人文学"可能的研究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的困境,人类终于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然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途中,必须转变人的思想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的价值定位。转变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除了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误区,彰显其生态价值,因为思想决定行动。因此加强研究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我们实现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继辉 《党史博采》2006,(12):86-87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的艺术教育主要表现在"两课"教学观念、"两课"教学内容、"两课"教育过程、"两课"教学方法中包含艺术教育的内涵.挖掘艺术教育的内容,对于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艺术2+1项目"校外拓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探索"校园内自主学、家庭中亲子练、社区里体验赛"的教育模式,促进体育与艺术课程共同体建设,继承和发扬地方性民族体育与民间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始终强调个体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服从与服务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高度融合与辩证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价值属性是核心,教育理念是关键,教育方法是基础,三个层面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给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挑战主要归因于网络主体身份的"缺场"、网络社会关系的"隐退"以及技术理性的非人文发展,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规约和价值向度,加剧了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体价值选择的失衡。但是网络同时也蕴含着"社会关系"向度,发育了网络"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萌生了网络内在的价值诉求。充分挖掘、利用和把握网络关系和价值维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会资本,设置制度嵌入范式,重塑网络时代的社会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从传统向网络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