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以此分析危机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为我们认识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实质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基于以上阶级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资本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但是,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会使资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全球扩张,由此产生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的分离——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并未因为成为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无产者而变成革命的主体,而同时支撑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达到极点,由此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并非如葛兰西所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而是《资本论》思想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演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中等阶级理论,决定了早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伯恩施坦的中等阶层理论是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转变为"人民党";20世纪80年代后,中产阶级的新变化推动德国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转变为"选举党".  相似文献   

4.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阶级属性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执政开始就重视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对政党活动的影响,进而努力实现社会阶级基础的转换.人民行动党执政之后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大力吸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新生力量和精英入党,努力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以寻求全社会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人民行动党还力图充当中产阶级与下层民众的"调解人"角色,避免出现阶级对立.人民行动党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中吸纳新生力量,力图使该党成为代表各种族、各阶层的"全国性运动".人民行动党完成了从工人政党到全民党的转变,由声称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转变为代表全体新加坡人的利益,开发和丰富了自己的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5.
帝国主义大搞"和平演变",某些国家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使世人议论纷纭:社会主义是不是"大失败"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还是历史的大趋势吗?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寻求答案。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十月革命证实了这一理论,并  相似文献   

6.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实质性对立以及这种对立随资本输出不断蔓延到非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帝国主义模式这一事实,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等核心论断。但列宁去世后,随着资本全球扩张不断深入而来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境遇,还有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主体条件"在东西方国家内部的分离,使得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两大制度间的关系较之列宁的论断出现了巨大差异,并由此引发了系列质疑和争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资本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通过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生成机理的揭示,与时俱进地澄明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传承帝国主义论精髓要义所应具有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宣言>一章得出的精辟论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却不同程度的遭受某种挫折,这便向"两个必然"理论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辩证地分析其新变化的原因.同时坚信"两个必然"理论没有过时,它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两个必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中却出现了一些困惑与怀疑。这是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的。当前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两个必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国家 )实行的国家干预下有所缓和。 2 0世纪 80年代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调节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极限 ,随着资本积累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为了摆脱危机 ,金融资本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名 ,加紧了资本对劳动、“中心”对“外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并妄图以新帝国主义战争来镇压全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 ,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加剧和深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由于其制度内在逻辑矛盾而走向灭亡 ,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监视资本主义是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社会景观,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根本动因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数据监视延续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在新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比以往更加隐蔽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大数据时代资本操纵和控制社会的主要机制.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和生产规律,监视资本主义内含集中的基因,并不可避免地朝着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不可能解决监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仍然适用于对监视资本主义前景的判断,即监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存在必然是暂时的,必然为真正契合大数据时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数据社会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目的不只是打倒"资本主义当权派",更着力于城乡社会生活的革命化改造。本文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三方面,讨论"文革"以革命重塑社会日常生活的努力。红卫兵运动中的"破四旧"、"大串联"及后来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均以限制物质生产与供应的方式,达到革命目的;旧思想的简单冲击及"学毛著"的仪式化,则使以"破旧立新"为宗旨的思想革命流于形式;"清理阶级队伍"带来了人人自危的社会情势,导致社会关系政治化和社会裂痕的出现。正是这些发生于生活深处的革命,使后革命时代的社会生活长久难以摆脱革命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学领域中存在着两种文化批判理论,它们都阐释了文化观念与实践的关联性,并最终将社会不平等合法化了。然而,它们的结论却是完全对立的。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统一的大众文化,不同的阶级共享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形塑的相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这就创造了一种物化文化,它在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全员消费的商品假象之下掩盖了不同阶级在权力和财富上的真正差异。与此相反,布迪厄则继承了韦伯的理论传统,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以差异性为特征,不同的阶级在消费不同品质的文化产品类型。这种有差别的、分层的文化让统治阶级的成员优于其他阶级的成员,继而使他们的文化具有卓越的品质,最终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必然":哲学视角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全球化.用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的根源已被消除;全球化加大了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取胜的难度,但这并没有中断"两个必然"的现实进程;全球化增大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阻力,但这并不能阻挡"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心主义与民族国家/国家间的分析框架使民族国家的概念具像化并偶像化,充斥于世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分析之中,阶级结构不再符合21世纪的世界发展。然而,划时代的转变正在步入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正在全方位发展,其特征是跨国资本的兴起,以及各国融入全球生产和金融体系中,跨国资本家阶级将成为全球统治阶级和跨国政府机构。传统理论中的反常现象表明了库恩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资本间的竞争和国际冲突是这个体系的特有现象,而竞争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并不必然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全球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越来越多明智的跨国精英阶层希望强大的跨国政府机构来巩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管制和治理措施,以稳定备受危机摧残的制度。反抗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全球抗议正在起步中,并开始遍及全球,工人阶级和左翼的斗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5.
法国社会党对社会民主主义理论革新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社会党面临新的挑战.它们都在关注社会民主主义的革新问题,法国社会党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既强调不与资本主义决裂,又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坚持改良主义,又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强调自己是一个"跨阶级的政党",提倡多元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6.
法国社会阶级差别的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经济问题》杂志第2771期(2002年7月31日)刊登了路易·肖韦尔题为《法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现在是否又重新回来了?》的文章。原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法国‘中产阶级’人口的大量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社会上原有的各阶级失去明显差别。但从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滞胀以来,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又重新抬头,使各社会集团的本来面目又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宣称:‘法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现在又重新回来了’”。现将肖韦尔的文章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艾伦·伍德认为,"市场依赖"下的竞争、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积累法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逻辑,资本的空间扩张就是资本主义逻辑普遍化的过程。她强调资本空间扩张本身存在悖论,全球资本主义表明资本的空间扩张已达至顶点,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系统性矛盾愈发普遍化,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政治的可能性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伍德的分析启发人们,要避免被资本主义逻辑所支配,既融入全球经济又不能充当发达国家的"减压阀"与金融投机的牺牲品,合理利用市场"强制"并有效引导资本"冲动",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全球资本主义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也逐渐被模糊。具体表现是: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承认阶级存在,但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被否认,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被消解,中产阶级或技术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统治作用被推崇。  相似文献   

19.
美国民意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对"中产阶级"存在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梦"就是"中产阶级梦"。然而,近20、30年来,收入、变动及支出变动的情况表明,美国中产阶级面临很大的挑战或危机。中产阶级不仅是"美国梦"的重要载体,也是美国政治生活乃至整个自由民主制的根基,中产阶级的衰落意味着"美国梦"的衰落。因此,通过重建中产阶级的基石来重振"美国梦",成为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实施政治路线图的优先目标。奥巴马政府为此采取了创造工作岗位、提高退休安全保障、促进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措施,并在学费和入学上进行改革,使美国人上得起和易进入大学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不过,美国中产阶级能否重振旗鼓,有赖于美国经济复苏、社会政策调整等根本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处于低潮、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外非执政共产党审时度势,克服了以往"极左"和宗派主义的错误做法,逐步调整了各自的阶级联盟政策.促使它们积极调整阶级联盟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垄断资本的进攻、不利的政党政治环境和议会选举制度、共产党谋求自身发展和扩大生存空间的需要等.调整后的新政策呈现出广泛群众性、开放包容性、独立自主性、差异性的鲜明特征.总体来看,国外非执政共产党对阶级联盟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