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发展是思潮、运动、制度和价值的统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巴黎公社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走来,划分了历史时代,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之后150年,公社未竟的事业经历了历史的考验,革命在发展、探索在继续、理论在创新、价值在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客观现实,致使其相互关系一直错综复杂:一方面由于"两制并存"的自发性,两者的对立与生俱来,并且一度充满刀光剑影;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家利益的驱使,"两制博弈"成为当今"两制关系"的常态。在全球化时代,准确把握"两制关系"的发展态势与趋势,不仅需要深入研究"两制并存"自发性向"两制博弈"自觉性转换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充分认识两制关系由"零和并存"转向"双赢共处"的历史必然性,更要在摒弃"零和"思维的同时防止陷入国际合作的温柔陷阱,时刻掌握有效处理"两制关系"的主动权,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之所以能创建历史上"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秉持了"人民主体"这一核心理念:政权归人民所有,权力由人民赋予、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这一理念深刻启示我们:廉政建设必须依靠人民民主,真正实现权力由人民赋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说。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除了人大、政协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的监督之外,温总理还提出,各级政府"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为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5.
双周·观点     
《南风窗》2003,(10)
经济改革取得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千百万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不管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现在大家都提出要进行政治改革,也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是进一步向前,把我国建成民主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前功尽弃变成权贵资本主义,甚至倒退到皇权社  相似文献   

6.
在经过了多年的革命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执政党的地位。在这场革命中,我党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那么,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党的基层组织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深入人民群众,更好的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呢?本文就简单的阐述一些观点,来论述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探索,大体存在替代论、利用论、趋同论几种理论范式。关于两制共存的交往策略,大体存在和而不同的理性方案、统一战线的应急方案、生死博弈的激进方案、同而不和的同化方案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两制长期共存的历史大势,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高度求解两制共存的世纪难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制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两个决不会”的原则精神,打开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两制和平共处的历史空间,重建了“西强东弱”格局下两制和谐共生的国际生态,重塑了“东升西降”阶段两制良性竞争的世界图景,为建构“后西方时代”两制交往新范式提供了前瞻性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站在全人类高度思考两制未来的“建构性方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两制关系”理论上的元哲学创造,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8.
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说明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且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政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在指导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种思想理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和支持,实现真正的、深层的大众化,不是单纯依靠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大众性就能够完成的,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与客观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需要扎根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架设起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而桥梁的架设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系统的、多层面、多领域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平相处的新阶段.在新时期,深化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共垮台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苏共这个有着93年历史的大党宣布解散,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单独连续执政长达74年的历史。那么,苏共是怎样由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甘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演变成为一个脱离了群众、高高在上而为群众所抛弃的党呢?其实,这个问题自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以后,就一直为我国所关注。显然,世界上最大、历史最长的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对我党的执政实践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志勇 《南风窗》2008,(5):16-18
"人民群众找不到代表"曾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困局。为打破这一困局,过去5年以来,地方人大就密切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行了探索,让群众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到代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百年发展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点、落脚点辩...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命运,形成于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所进行的探索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唯一途径。诠释这三个逻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旧的国家机器"特指官僚政治下的官僚制和常备军.官僚制与普选制相对立;常备军制与全民武装相排斥."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与封建主义相联系、与专制主义相伴生的政治机构,而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形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本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提出来的,其目标是建立巩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防止专制主义复辟.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家们一度认为它是资产阶级无力完成而只能由无产阶级完成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见解是同他们关于"旧的国家机器"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关系,欧洲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欧洲近代专制主义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等一系列复杂的理论观点相联系的.十月革命前,列宁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十月革命后,迫于现实条件的压力,列宁逐渐放弃他在十月革命前坚信不移的观点,在苏俄重建了作为旧的国家机器显著特征的官僚制和常备军.在已经实现了民主宪政的当代西方国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消灭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享有特权的官僚阶层的任务早已完成.作为旧的国家机器另一个显著特征的常备军仍然存在,但是,第一,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存在于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第二,世界近现代政治史表明,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常备军制度不会导致专制主义的复活.至少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的主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治空想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特质和思想辉煌的内在禀赋.这一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理论内涵和历史进程的基本方法,也是从"历史路标"意义上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阶段和理论建树的学术依循;这一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  相似文献   

1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我党的革命经验,丰富并完善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研究。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对我们当前群众工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所研究的党的群众工作,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为了实现历史任务,拥护党的政治路线,以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需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发动和宣传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原则,应在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向度相统一中深刻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入洞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对170余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关于"人"的解放价值旨归的进一步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初心"奋斗目标的新赋能,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治国理政价值追求的新诠释;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深化概念认知理解基础上,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明晰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民粹主义"和"人民"这两个重要概念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并对这些概念在当下的使用进行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是经由"人民"这个社会范畴发展而来的,而"人民"这一范畴几乎已经从政治话语中消失。"民粹主义"的含义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这一标签也被贴在极为多样化的运动身上。在作者看来,民粹主义这一概念正在被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常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的《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批评这种提法"有片面性","没有脱离唯心主义的窠臼",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郁没有这样说过"。笔者读后受益匪浅,但也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现冒昧提出一二,以就教于黎澍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