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和战略定力多维度、全方位地呈现出来。"道路自信"源于三次"伟大飞跃";"理论自信"源于实践检验;"制度自信"源于比较优势;"文化自信"源于古植于今。"四个自信"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更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民众对中国道路的自觉认同与恒久自信。伴随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部分民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建设绩效认同、制度认同和主导价值观认同方面遭遇了困境。要凝聚社会共识,增强道路认同,迫切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动民主政治、执政伦理、社会公正、中国精神的建设与弘扬,以提升民众对中国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自信、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自信、走改革创新民族自强道路的自信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当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及意义,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包括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道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命运,形成于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所进行的探索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非唯一途径。诠释这三个逻辑,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对"中国梦"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他们的认知主要聚焦于"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与挑战、"中国梦"的影响等。总结归纳海外学界对"中国梦"认知的主要内容,对其观点中积极的成分加以借鉴,对其错误的观点予以辨驳,对于我们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这些海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海外学界已经认识到"中国梦"彰显了人民性与和谐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对"中国梦"的肯定性评价越来越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越来越认可。这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我们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意涵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双为"方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自信;坚持开放包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世界影响力的自信。其价值意蕴在于,它是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精神血脉;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先进价值导向;固牢新时代崇高理想信念,激发信仰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创新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期待。  相似文献   

7.
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命题,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科学的认知体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本质上是政治自信和政党自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既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党自信和人民自信的统一,也是科学历史思维、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主动的统一;既是历史中国文明特征、当代中国实践特色和未来中国发展愿景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特性和世界文明共性的统一。面向新的伟大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塑造国家政党标识、增强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凝聚共识以推动社会整合以及对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从实践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话语基础等多个方面探索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进路,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面对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渗透,我们要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一方面洞悉"普世价值"论的欺骗本质,揭露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蒙蔽性、虚伪性;另一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9.
李梅 《工会博览》2012,(35):26-27
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更是维护职工权益和队伍稳定的迫切需要.走基层、访职工、送服务,工会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工会工作自身求创新谋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动力源泉.增进与基层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工会活力,是我们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归纳起来,工会做好服务职工在基层工作要做到三个"认清"和四个"务必".  相似文献   

10.
一字之变:自信的政治宣言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4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许多党员干部清晰记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充分认识和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关系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关系到坚持我们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几次"飞跃"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都在研讨,自《共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三个"坚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基本方面有系统发展:一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二是提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三是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理论、新战略,对"发展起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回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时代意蕴及话语环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基因,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目标的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未来前景是文化自信的基调。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具有持续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现实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文化认同体现文化自信的知性内容,通过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的理性意向,通过社会生活体现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外交流体现文化自信的世界关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具有内在逻辑,两者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具体要求和目标取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政治品格和治理能力作为重要的政治伦理概念,是对新时代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的一种积极回应,体现了新时代对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三种政治品格,忠诚是党员干部首要的政治品格,干净是党员干部立身的政治品格,担当是党员干部成事的政治品格,它们分别对应党员干部的信念伦理、底线伦理和责任伦理。政治品格和治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既不存在脱离治理能力的政治品格,也没有脱离政治品格的治理能力,二者都是党员干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价值主导力和价值影响力,是作为当代价值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首先需要对"自我镜像"进行辨识,通过价值独断主义批判、中国优秀传统伦理价值的内蕴力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价值"的活力激发,实现价值坚守;其次,通过对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自由主义"幻象"的批判、价值解放的主体塑造、价值自由的张力释放等,实现在价值坚守基础之上的价值解放。实现价值坚守与价值解放的融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走向价值自由并最终实现价值自信和价值自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转折点,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篇章,结束了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个领导中心"、一个社会模式的局面。随后,苏东国家的诸多改革虽未成功,但却留下了宝贵遗产。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用人类文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道路及其历史使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攻克难关,奋力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开创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改革6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和项佐涛副教授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知名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17)
正卡普兰认为,美国面临三个主要的地缘政治困境:一个是中东混乱的欧亚大陆腹地,一个是崛起而自信的"超级大国"—中国,还有一个是墨西哥面临的失败困境。罗伯特·D·卡普兰在其所著《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一书中,曾十分称许法国年鉴派的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称赞他把地理学、人口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引进历史学,开辟了历史学的新天地,尽管布罗代尔与麦金德、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让我们愈加坚定"四个自信",愈加坚定旗帜自信。——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