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两难境地,表明中国法治建设的艰难性和曲折性。中国法治建设之难有许多因素,但最难在文化。当代中国新的治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从中国社会自身寻找和发掘社会治理的生长点,依靠中国本土的资源、在全球视野下推进新的治理的逐步实现。这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进行。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应坚持国家法治、社会法治的共同推进,强调多元治理、共同治理,形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互动和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
卿红 《法制博览》2015,(6):10-12,9
法治城市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先期实践过程,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法治中国在湖南株洲的地方实践是通过建设法治株洲来展开的,要着力建立法治规范,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打造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城市管理法治化;要着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李晟 《南风窗》2014,(25):36-40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也许可以形成一套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接受的论说;但作为实践的法治,一定是干差万别的。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特有的,也被公认为是好的制度。很多国家,包括不少与美国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曾经力图移植这一制度,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法治历史发展中,司法案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法律在当下社会中对人们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使各个行业能够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也给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各方面都带来了安全保障。如今,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件,想要提高法律在社会上的地位,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必须要强化对司法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是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面貌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内容。法治文化不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更是构建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所在。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极其重要,党和国家都极其重视宪法权威的作用,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足见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本文从我国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一步指出了维护宪法权威的价值和有效措施,从而为提高人们的宪法意识,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19,(24):128-129
西欧中世纪兴起的城市法被公认是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最初起源,其对近代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的思想支撑。正因为城市法在西欧兴起,作为中世纪西欧一脉相承的近代西方国家可以更好的吸收借鉴城市法的精髓。当今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独特性,但仍然能从西方的法治建设中汲取一些经验。而西方国家在法治建设上的成就与西欧城市法的奠基作用密不可分。如何发掘西欧城市法的法治思想,继而为当代中国批判性借鉴,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法治城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叶竹盛 《南风窗》2013,(7):53-55
从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到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和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法治从改革的左膀右臂,变成了改革的主躯干。中国的法治历程伴随着改革深入崎岖前行。改革初期,《民法通则》、《破产法》等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在巨大的争议中艰难出台。进入新世纪,共识逐渐累积,《物权法》等众多曾经难以想象的法律一一顺利诞生。  相似文献   

9.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法治建设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法治建设?应当如何把握法治中国的新内涵?法治中国有着怎样的内在精神与要求?法治中国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基本架构和基本路径?当前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力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江必新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彭张超 《法制博览》2021,(2):156-157
作为社会的参与者,其意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程.公民的法治意识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公民的法治意识也是检验法治建设程度的标准.因此,培养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道路逐渐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要实现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应当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进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应当对二者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使其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社区矫正这一系统化的非监禁刑罚社会管理工作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社区矫正法治思维"和"社区矫正法治方式"的深刻内涵,并用法治思维构建中国特色之社区矫正监察监督新模式,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矫正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也是集中体现各国在矫正领域中的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随后,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上,又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已开展了不少构建中国特色之社区矫正新模式。从我国现行刑罚制度来看,我们的社区矫正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与国外的情况相比,在适用的对象、范围、矫正的方法及其效果方面还有待加强。总结提炼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成功经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监察监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还没有。  相似文献   

13.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4):36-37
<正>法家虽然提出了可观的法治思想,成为富国强兵的有效之道,却又成为苛政乱世的始作俑者,这种悖论式的际遇无疑为当下我们思考中国的法治前途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源。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讲到,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中国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韩非子等诸法家密集论述了法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说法,并和儒家一起,影响了中国往后的历代王朝统治者。  相似文献   

14.
郭璟 《法制博览》2023,(14):121-123
如何从法治角度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整理分析近几年有关社会矛盾纠纷法治化解机制建构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法治化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四个方面,以期从法律的角度出发预防、减少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法治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文化日增繁荣,国力明显提升的局面下,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入手,全面回顾我国政治发展的辉煌成就,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路与困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展望美好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目前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想对中国现有的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统进行改良,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全方位建设和相应完善,而对法治国家进行全方位建设和相应完善的前提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文从依法治国中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李雪松 《法制博览》2022,(11):52-54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然选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化的重要路径.社会治理各方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合理运用适当的法治方式开展社会治理工作,进一步将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系统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够保证社会治理沿着法治的轨道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我国将建设法治化国家作为我国的发展方向,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于我国法治道路的建设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更进一步地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法治理论的具体内涵,这也会对我国法制建设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初中道德和法治内容来源于生活,极具实践性,运用生活化教学能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使教学课堂高效灵动,它是提升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有效途径。本文将进一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民主意义上的法治思维是人类社会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其基本表现形式是民主宪法。本文通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含义,论述了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主要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根本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