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以下简称《内幕》)写于1856年6~8月,是马克思揭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论著,也是他拟撰写的《关于十八世纪英俄外交史》这部巨著的导言。《内幕》以英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十八世纪欧洲  相似文献   

2.
本文发表于美刊《哲学杂志》1983年第7期(总第80卷)。艾伦·布坎南(Allen E.Buchanan),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特聘哲学教授,著有《人权、合法性与暴力的使用》(2009)、《正义、合法性与自决--国际法的道德基础》(2003)、《伦理学、效率与市场》(1985)、《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1982)等深具影响的学术著作,是一位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国际法、市场理论和马克思哲学等领域都富有建树的哲学家。他在这篇书评中继续阐述了他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所阐释的思想,透过这篇书评,我们能够看到布坎南对伍德在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阐释马克思对法权概念的批判以及阐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方面的赞赏,但布坎南又不满意于伍德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历史。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外交思想。其二是收集和整理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和外交工作者们的事迹和资料,建立起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资料库。我们希望通过实施这个项目,推动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外交研究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收集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口述资料,一些研究成果将陆续发表。《国际政治研究》从本期起开辟专栏“口述外交”,选登《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项目的一些成果,以促进该项目的发展,并使同行了解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也为与同行加强交流创造条件。在此特别说明,我们真诚地希望外交界的同志和学术界的同行不吝赐稿,以使这个栏目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刑法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刑法思想的是其罪刑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罪刑观包括犯罪观和罪刑关系观两部分内容,罪刑关系观又具体包含罪刑法定观、罪刑相称观和罪刑平等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罪刑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罪刑观,其以"自由"和"人性"为价值基础,而以"人民性"为最高价值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罪刑观不仅对当下的刑法学本体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而且对当下科学、公正、民主的刑法实践又有着极其重要的观念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罪刑观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采取"自由"和"人民性"的价值指向而成为最具理性的罪刑观,从而体现为最具理性的刑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南书房     
《南风窗》2014,(22)
<正>《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唐启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版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表于英刊《心智:新系列》(Mind,New Series)1983年1月号(总第92卷第367期)。G.A.柯亨(G.A.Cohen),一位在政治哲学、伦理学和马克思哲学等领域都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原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历史、劳工和自由》等。他在这篇书评中认同了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但并不认可伍德所论称的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论断,他对辩证法的拒斥反映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重要时刻.由王家瑞同志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年》一书,为关心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人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好书,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和政党外交史的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认为,近代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必然结果。不过,主张人的自然情感欲望天然合理的唯物主义哲学,并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思潮诞生的土壤,也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诞生的源头。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断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究竟何种唯物主义会导向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自由主义者的唯物主义观念,往往缺少历史和实践的维度,这意味着他们的唯物主义是对市民社会现实的合法性的承认。社会主义者的唯物主义带有历史维度和实践倾向。历史维度意味着人性不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人性具有历史性,现代的工业文明和市民社会便也不是自然、永恒存在的。实践倾向意味着人要主动对社会环境进行结构性改造。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以实践为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政与外交:历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外交政策或外交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一国的外交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这句话多少被视为外交学的一条“公理”。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专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外交研究是改革开放后才起步的。在开展学术研究之初,人们关注的必然是一些相对具体和  相似文献   

10.
社会基本矛盾观着重从国家范畴揭示人类系统的纵向发展规律。人类系统是国家及其关系的统一,其发展是纵向层次演进与横向融合一体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人类系统观整合阶级性、主权性与人类性,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价值。和谐世界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与发展世界历史原理,强调人类系统观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统一性,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对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专项论题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从内在理论逻辑上缺少总结,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分析得还不够全面和充实,对中国外交的实践意义研究比较少,也缺少同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对比研究。我们应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加强对其核心逻辑的归纳和总结,在具体内容上,要继续充实和完善,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关系的研究,要注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中国外交实践的指导意义,也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外交研究开始步入专业化轨道。学者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粮食外交史,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粮食外交史,从理论层面分析粮食与外交互相作用,并对近年的国际粮食危机进行跟踪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粮食形势并不安全,挑战和机遇并存。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围绕中国的粮食外交这一主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中国的粮食进口与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之间的关系,二是判断世界粮食形势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所编第四卷《日本国际政治学:历史中的国际政治》可以看出,国际政治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但特定课题本身就是历史,例如,对东亚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研究。国际政治学多以历史上的外交或国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尽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外交史研究逐渐势弱,而且受社会史影响较重,但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合作却日趋密切。  相似文献   

14.
王聚强  郭宁 《工会博览》2009,(11):94-95
马克思在《不列颊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中通过分析英国在印度殖民的统治这一现实问题对历史现象和未来历史发展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文章中详细的解释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今后印度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文化的独立等是为必然的历史发展。其唯物史观在这两篇文章中有集中的体现。对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其历史和逻辑的研究方法也同样对我们学-'7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保留着古老农村公社的俄国有无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恩格斯对于求解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落后优势论"的理论错误,既体现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出理论斗争策略运用上的灵活性。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既有一定的差异性,更有根本的一致性,两者相互辉映、互为补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洞见,不仅促使一批俄国革命家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而且在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历史、辩证地认识国情、世情,科学、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时代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建构了以内外一体的利益观、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观等为核心理念的总体思想,发展了以基本定位、战略主攻方向和善用机遇等为主要内涵的战略思维。中国外交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结伴不结盟”的战略原则;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上形成和发展了“战略机遇论”。中国外交注重坚持基本原则和弹性灵活处理,维护核心利益和实现互谅互让,强调通盘考虑和主张分步实施外交目标;外交政策的国际对接注重原则对接、讨论对接、内涵对接。中国外交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指引中国外交取得更大胜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资源,这是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丰富外交学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学理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外交价值观一以贯之,外交思想和原则具有高度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党的外交思想坚持人民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体系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开展涉港国际斗争,坚决反对与遏制任何国家和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安全理论建设具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洲局劣日趋紧张,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日益发展。针对这一形势,年迈的恩格斯在1891年巴黎公社20周年时,为柏林《前进报》社出版的马克思的名著《法兰西内战》一书德文第三版(纪念版)写了一篇《导言》。 (以下均简称《导言》)在这篇著名的文献中,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以后20年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全部经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对伟大历史事变所作的天才预见的科学准确性,逃一步深刻总结、补充论述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捍卫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在《公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一文里(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已经注意到这一相关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我在那篇论文里提出,中国外交必然会受到公民社会日益增大的影响,而后者的成长是市场经济和公民意识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文章引证了  相似文献   

20.
新书快递     
Marx’5 Eighteenth Brumaire:(夕osr)MOdernl九犯,retat动。Ed by Mark Cowing and James Martin:London:Pluto Press,20()2. 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崛起的解释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在《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来解释历史事件,分析精妙,语言有力,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本书包括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最新和最受欢迎的《雾月十八日》的英译本和一系列专门探讨《雾月十八日》在马恩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地位的论文。这些论文讨论了《雾月十八日》的意义和影响、历史背景和与当代政治哲学和历史的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