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起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人们自然会提到较早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梁启超。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曾指出:“梁启超作为一个比较了解欧美思潮的知识分子,本来是最早在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人”;“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的那篇文章,是中国第一篇论述社会主义的文章”。但是,以往的一些文章大都偏重于介绍,而对梁启超为什么会较早地注意并介绍社会主义学说,他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学说的,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态度到底如何等问题,则很少探讨。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群学君 《各界》2022,(2):37-40
他半生潦倒,连秀才都不曾考取,终其一生备受歧视,却因为研究声学,成为第一个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不仅如此,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也都与他息息相关. 他就是徐寿,既是中国传统工匠的...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1,(10):57-57
清朝后期,梁启超到江夏拜访张之洞,张出联求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相似文献   

4.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有一宗关于论述文艺美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所重视和发掘不够的。实际上,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文艺美学研究,李大钊为第一人。他在“五四”前后就发表了许多文艺美学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与近代文艺美学(如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美学)之间划出了一条极其鲜明的分界线。鲁迅曾称颂李大钊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守常全集>题记》)  相似文献   

6.
高伟杰 《侨园》2012,(10):46-47
梁启超英年早逝 被庸医所害 却明知不举 1926年3月,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因小便出血住进了协和医院——北京最好的西医医院.经医生检查确定为肾肿瘤,建议切除坏肾.当时,中国人对来自西方的手术很是恐惧,梁启超的亲朋好友也都极力反对割肾,建议他服用中药.但梁启超因为相信西方科学,极力向国人推荐西医,这次自己得病了,自然应该身体力行,给国人作个榜样.于是,他不顾家人与朋友的反对,毅然决定做肾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7)
欧游归国后的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有加。他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文明的烦恼,乃是因为科学主义盛行的同时人文精神的迷失,而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祖宗的精神可以拯救西方人物质生活的疲敝。但是,中国文化自不会完美,它是一种需要经过批判扬弃的文化。因此,他呼吁国人首先要解放思想,抛开成见,大胆地扬弃民族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遗产中大量未被挖掘出来的精华发扬光大,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以正大众之视听。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一生在众多思想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史学领域尤其是学术史方面颇具建树。在其著名的学术史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系统总结了清初史学建设的成就,他的这一系统总结,主要体现在对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以及"无锡二顾"等清初史学界主要代表人物史学成就和贡献的揭示和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张石 《学理论》2010,(12):115-116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1,(5):57
清朝后期,梁启超到江夏拜访张之洞,张出联求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  相似文献   

11.
郭亚静 《学理论》2022,(9):50-5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使用“公德”与“私德”这对范畴的第一人。基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对梁启超道德观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梁启超道德观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与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更好地理解梁启超道德思想中的公德与私德以及二者关系。本文不同于以往对梁启超道德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对梁启超道德观中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再反思,思考从私德推广到公德这一进路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韩杰 《民主》1997,(12)
一、了不起的中国人邹德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又是一个轰动了世界的发明家。 1992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83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以自己发明的高效工夹具一举夺取了最高奖——世界杯发明大奖和国际发明金奖。这是中国人在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发明展评奖中第一次获此殊荣,为祖国、为中国人民争得了荣誉。 1996年,在比利时举办的第45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带去的强力吸盘挂钩和新型工夹具分别荣获了唯一的特别金奖和两项国际发明金奖。在1997年4月举行的日内瓦第25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发明的强力吸盘挂钩和新一代工央具又一次分别获得了国际发明金奖和铜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首倡者,他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值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学意涵,无疑意义非凡。从培养新民、重视公德、养成尚武精神三个方面分析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具有的教育意涵。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不仅界定了文化的内涵,考察了“文化的总量”,系统回答了文化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化,而且彰显文化的民族性,用文化将个人与群体、社会联为一体.梁启超对文化的界定和诠释紧扣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这个主题,既影响了他的国学理念,又与国学一起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5.
梁思礼  陈远 《各界》2011,(12):21-23
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至梁启超去世,他与父亲相伴仅有不足5年时光。  相似文献   

16.
徐州古称彭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徐州悠久的历史中,以汉代最为辉煌灿烂。公元前209年,中国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距今徐州市西北45公里的沛县,有一位叫刘邦的秦朝下级官吏参加了这次起义。他和贵族出身的项羽联  相似文献   

17.
彭忠富 《民主》2012,(8):51-51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蜚声中外。只不过他不像“戊戌六君子”那样俯首就擒,而是选择了流亡国外,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的梁启超一世英名。  相似文献   

18.
《各界》2011,(8):F0002-F0002
1、黄炎培 黄炎培(1878年-1965年),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1945年他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图为黄炎培在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19.
无政府主义本来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欧洲。这种思想在二十世纪初,首先被中国留日、留法的部分学生所吸收,他们融合中国古代的“大同”、“均平”等思想,形成了一套易于被中国人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体系——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的各种各样的新思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从1901年到1927年这二十余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兴盛时期,其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11),是无政府主义在国外留学生中传播的阶段。1907年以前,一些资产阶级改良分子和革命分子如梁启超、章太炎等宣传过无政府主义,他们是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反对清政府的—种手段来加以宣传的。正式打出无政府主义旗帜的是吴稚晖、刘师培。1907年6月,中国留日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模仿日本无政府党,发起组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和中国的民主传统○杨读森一八九0年时,经一个朋友引荐,梁启超认识了已有名望的著名学者康有为。在以后的五年里,梁启超一直跟随康有为学习。康梁主张:中国要走民主道路。在提出政府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上,他们是属于最早的一代。他们力主君主立宪是达到民主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