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保华  周晓娟 《法制与社会》2011,(33):203-204,2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贯彻执行需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出发点,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作出的修改,坚持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体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检察机关在贯彻实施农刑法修正案(八)》时,要注意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权威 《法制与社会》2012,(21):280-28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通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实现社会的秩序性,消解社会的对抗性,达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统一.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内涵释义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指对于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梁全盛 《法制与社会》2010,(27):288-289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强调对刑事犯罪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在具体实践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在适用过程中还是碰到一些问题和与之不相适应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准确落实。因此,有必要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实现司法理念和执法实际相结合,应根据不同的犯罪情况分别采取宽严不同的刑罚。本文从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体现依法从严从重的适用;当宽则宽,给予出路;克服“严易宽难”观念等方面来阐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辩证关系,对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体现,然而从提出政策到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实现政策,却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困难的过程。笔者以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如何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一般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包含以下内容: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审时。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忌只适…  相似文献   

6.
钱叶六  郭健 《法治研究》2009,(11):33-38
重刑刑事政策弊多利少,应予摒弃;而单极轻刑化的刑事政策仅仅关注刑罚的教育、改善功能,忽视刑罚所应有的报应、社会保护之机能,亦不可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理性抉择。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的要求,我国关于非监禁刑种的立法有必要作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28日,高检院通过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它是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提炼形成的基本刑事司法政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刑刑事政策弊多利少,应予摒弃;而单极轻刑化的刑事政策仅仅关注刑罚的教育、改善功能,忽视刑罚所应有的报应、社会保护之机能,亦不可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理性抉择。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的要求,我国关于非监禁刑种的立法有必要作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是当代中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检察机关作为刑事政策的践行者之一,“要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探索在各项检察工作中正确运用宽严相济政策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措施,以更好地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其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是惩办与宽大的结合,“宽”、“严”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偏废,必须兼顾,“宽”主要是教育、感化的功能,“严”体现的是惩罚、震慑的效用,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上的根本职责。  相似文献   

11.
于广 《法治纵横》2011,(15):72-73
正确看待法治的本质内涵.合理调和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之间的张力.将“罪刑法定”与“宽严相济”有机结合起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作为我国当前治理犯罪的基本策略思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然要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中得以贯彻和落实。罪刑法定原则是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前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借助刑事政策的灵活性来弥补刑事法律僵化落后的弊端.最终在程序合法的司法环境下,实现实质的正义。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科学判断犯罪态势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执法理念。顾名思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包括“宽”和“严”两个方面。“宽”意味着对犯罪情节轻微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理;“严”即对某些严重的刑事犯罪、惯犯、累犯,依法应予严惩,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科学判断犯罪态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所作的新思考。当前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丰富的实质内涵与时代意义,是实现司法价值,控制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应有之意。因此,应当重视司法层面的运作,尤其应当是着眼于司法行为政策化。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中央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严打”到宽严相济,这是我国刑事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那么,到底如何看待“严打”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5.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近段时间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具体实现方式等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焦点。其中,不少学者从实体法的角度阐述上述问题,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作为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将“出罪化、轻型化、和非监禁化”作为宽严相济政策的具体实现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宽严相济政策的内涵就是“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些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出于教育挽救的目的,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检察机关不能因为这些案件简单,社会危害性不大,符合从轻处理的条件就简单的“不起诉了之”。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追求的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如果认为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就万事大吉,对被不起诉人放任自流,那么对他们教育挽救的效果将难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刑事政策,在司法领域贯彻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实的维度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用进行考察,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未来走势,对于深刻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检察工作中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面: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立案监督、追漏追诉的问题;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安“严打”定势的矛盾;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自侦工作重在“严”的矛盾;如何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审判监督的工作;如何协调解决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若干难题等问题,应分别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当前我们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惩治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严打”方针与“宽严相济”政策次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刑事司法工作中正视几个习惯性做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化发展,在司法领域,轻刑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要求。“两高”在2005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在整个法学界和实务界屡见不鲜。面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