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晏华 《统一论坛》2004,(4):58-59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 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熙(公元1662- 1723)、雍正(公元1723-1736)、乾隆(公元1736-1796)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  相似文献   

2.
暹罗也称芒泰,芒为国家,泰为民族自称,故称泰国,在清代和中国有着频繁的朝贡贸易,从顺治帝伊始,到乾隆时期已经比较频繁,这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的顶峰,双方朝贡贸易带有这个时期的历史印记.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分析了乾隆时期暹罗来华朝贡贸易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代书院的发展出现了康熙、乾隆、光绪三个高峰时期,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院的发展与普及。省会书院的创建,为官办书院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是清代对书院发展所作的创造性贡献。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获得了大发展的良机,并且最终也促成了书院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是华侨出国的重要时期。就出洋动机而言,清初海外移民可分为三个类型:不愿臣服清朝统治的政治难民和战乱及海禁迁界期间的经济难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民;寻求较好谋生条件的经济移民。这些大多前往南洋和台湾,少数避难日本。到海禁开放以后,中国海外移民基本上是经济移民。就移民职业而言,从事佣工的移民一直占多数。  相似文献   

5.
善本书通常指清代乾隆以前的刻本、稿本、抄本书。不少学者认为,乾隆以后直到现代,那些罕见的刻本、稿本、抄本以及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时期的出版物,同样珍贵,应视为新善本书。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21)
正听者诸君可以发现,本次主题和副题各是"双元结构":分类械斗/省籍矛盾,旧伤/现代病。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依次解读如下"双元结构":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地缘组合/亲缘组合,分类械斗/宗族械斗,民间私斗/政治操弄,旧伤/现代病、分类械斗/省籍矛盾。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即移民社会的阶段。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台湾社会逐渐从移民社会转型为定居社会。移民社会的人口增长约等于移民  相似文献   

7.
清代台湾发生过许多次“分类械斗”事件,其中主要是闽粤械斗和漳泉械斗。惟独咸丰三年(1853年)发生了一次“顶下郊拚”。它是居住在台湾北部艋舺甲附近的泉州府籍移民内部发生的械斗事件。所谓“顶郊”,指的是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的移民,又称“三邑人”;所谓“下郊”,指的是同安县的移民。这次事件以及咸丰九、十年间发生的漳泉械斗,形成了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高峰,时间很长,损失很大。由于史料记载十分简略,以致  相似文献   

8.
马伟  张春波 《长白学刊》2016,(6):102-109
近代东北社会秩序的考察实际是东北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东北人口和移民是东北亚关联国家实力消长的产物。关内移民、俄国移民、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是东北主要移民体。根据移民的持续性、规模、影响及国际政治、军事等因素,东北人口和移民存在"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据此大体可分为三阶段。1897-1930年俄国移民略有优势,1931-1945年日本移民则异军突起,但其规模、时间及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关内移民由于特有的规模、时间等优势,虽时有反复,但主导了东北农业、县市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深刻影响了东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文奇 《春秋》2013,(2):57
刘墉(1720一1805),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历史上曾属诸城)人,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刘墉幼时在老家读书,后随父刘统勋迁居京城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乾隆六年(1741年)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会试,以第六十四名中进士;殿试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6,(2)
<正>吴典(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人。自小颖异,15岁中秀才,1765(乾隆三十年)中举人,1769(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加《四库全书》编修。1786-1789年任琼台书院掌教。一生行善,为人传诵。编修《四库全书》,出任琼台掌教乾隆时期,清帝国国力强盛,乾隆皇帝要编纂一部比明代《永乐大典》更加完备的《四库全书》,吴典一生除了尽心编纂《四库全书》,还出任琼台掌教,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  相似文献   

11.
崔丹  张祖冲 《前沿》2012,(18):185-18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恢复与重建时期(1978-1984);改革与规范时期(1985-1997);深化与发展时期(1998-2004);创新与前进时期(2005至今).其基本经验是:坚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相统一;坚持专职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统一;坚持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激励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文鹏 《政策》2003,(7):42-43
中国历史上近600年来曾四次修史。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打下大都(元都城),立即下令为元朝修史;第二次是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入关后不久,就下令收集整理档案文献为明朝修史,历经康熙、雍正,到乾隆时修成明史;第三次是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14年修成《清史稿》。现在是第四次国家修史,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为清代修史。与以往相比,这次修史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东北社会秩序的考察实际是东北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东北人口和移民是东北亚关联国家实力消长的产物。关内移民、俄国移民、朝鲜移民和日本移民,是东北主要移民体。根据移民的持续性、规模、影响及国际政治、军事等因素,东北人口和移民存在"主流移民"和"非主流移民",据此大体可分为三阶段。1897-1930年俄国移民略有优势,1931-1945年日本移民则异军突起,但其规模、时间及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关内移民由于特有的规模、时间等优势,虽时有反复,但主导了东北农业、县市及社会秩序的构建,深刻影响了东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斯大林时期。在这个时期坚持了整个共产主义形态形成过程三个阶段论,即过渡时期(1917—1936年),社会主义时期(1936年以后);共产主义时期。关于过渡时期。在苏联,这个时期用了大约二十年。这个时期的完成,已作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在1936年宪法中,在苏共第十七、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完成的伟大理论建树即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的直接发展。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后来我们称之为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是《哥达纲领批判》  相似文献   

16.
刘铮 《长江论坛》2016,(6):80-86
清代流遣区域的选择,清初多集中于东北,到了清代中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大批汉族百姓到关外垦田以求生计,影响到东北旗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面对东北厉行封禁,一面改变流遣政策,将遣犯改发到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流遣区域的改变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东北治边政策趋于保守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清乾隆中期的东北封禁政策的出台;二是清代西北地区开发力度加大,对当地移民实边,保卫边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理论发展史的主线,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从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理论发展史的主题,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理论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1917-1956年,即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理论的时期.第二阶段,1957-1978年,即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时期.第三阶段,1979-2000年,即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时期.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理论的形态经过三次重大"脱胎"和转型.  相似文献   

18.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西向国外移民,呈现民族性移民、政治性移民、经济性移民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5,(1)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诗书画三绝」。郑氏于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至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任范县知县后调潍县。是清代有名的清官,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近年来研究郑板桥的人日益增多,由于论述郑板桥的专著陆续出版和报刊上有关文章的大量问世,人们对郑板桥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郑板桥任范县令期间兼署朝城县,一人同时理二县的政事却鲜为人知。笔者在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任职期间,查阅过《朝城县续志》,并对官吏部分郑燮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决心弄清此处所录之部燮是不是板桥其人。因为同姓名者,古今有之,而且本人也只知郑板桥曾任范县知县,未听到其任朝城县令之说,更没有见到过有关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