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2.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3.
彝族与拉祜族的历史语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角度分析比较彝族和拉祜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说明这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聚居区联动开发采用区域联动板块发展模式,深度联合开发,即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宣传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开展联合开发。以拉祜族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统一开发拉祜族文化及文化辐射圈层;打破行政区划,以拉祜族聚居区为中心,构建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带;统一民族形象,创建民族品牌,以拉祜族生活区域深度游、体验游作为主要的旅游方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项特殊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的缩影,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鲜明的纪念仪式和独特的叙事话语特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三重直观表征,探究其绵延赓续过程中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价值逻辑,借此剖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的记忆多元与身份一体、传统仪式与现代族群、外来话语与国家叙事之间的现实矛盾困境,进而从树立典型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大型民族体育赛事、讲好民族传统体育故事三个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策略,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活力。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新时代,一个民族要谋求新发展、适应新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民族的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都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灿烂的拉祜文化,是拉祜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拉祜族群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通过学校体育教学的渠道来发展弘扬。高校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科学普及的必由之路。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的前提下,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还很薄弱这一环节,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地域性、广适性等特点,筛选出适合普遍在高校开展和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民族传统体育特殊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使高校学生能接受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以达到强身健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中小学,不仅有效地开发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而且对于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湘西凤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花鼓舞"进入中小学校园,实施校本体育课程教材化的现状,探讨"花鼓舞"校本化的开发途径与方法,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古老民族,尽管20世纪前没有文字,但却创造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悠悠岁月中口耳相传、奔流不息,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政府帮助改进了20世纪初由外国传教士设计、只限于少数宗教上层使用的老拉祜文,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新文字后,拉祜族文化更是进入了健康发展、全面繁荣的新时代。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相似文献   

11.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传统体育作为承载丰富文化内涵,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生活习性、地域特点的载体,其与民族和谐建设必然有着密切关联。充分应用调查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内容进行了剖析,并对传统体育与民族和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证,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民族和谐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体育与美学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使体育运动项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与本民族的历史、习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更体现出体育运动美的一面。本文以贵州省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为例,从人体美、精神美、动作美及悬念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09,(10):43-46
一是为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积极提出政策建议。2006年牵头起草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年)》,已连续3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0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2008年积极推动开展扶持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和傈僳族四个特困民族发展工作,得到省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的认可,为云南民族经济工作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何欣 《今日民族》2013,(3):21-24
澜沧拉祜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当地对外交流和吸引外地游客的"王牌",而且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样本。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县。2010年全县总人口49188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世居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5.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生产性、生活性、封闭性、认同性和娱乐性等属性。其项目流变归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人文地理环境、人文经济、文化思想、国家政治制度等是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变的外部动因,而地域项目发展的不平衡性、交互作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是其流变的内部动因,其中以外部动因为甚。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1年1月27日至2月12日,为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节日志·春节》之“扩塔”(拉祜年)子课题,我们选择了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澜沧县富邦乡赛罕大寨作为调查点,在调查期间,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神秘的赛罕村,亲历拉祜族“扩塔”节。  相似文献   

17.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18.
据有关资料,截止目前为止,我省挖掘、整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250余项。这些名目纷繁、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今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文山州和迪庆州举行,这届运动会设秋千、打陀螺、武术、吹枪、龙舟、射湾、抢花炮、摔跤、赛马九个竞赛项目。观介绍如下:秋千:秋千是许多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种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拉祜族在其早期社会具有浓厚的、十分简朴的“神灵”文化。我们研究这一文化,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积极理念。倡导这些理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他们大多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拉祜人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