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永红 《传承》2009,(20):88-89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对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时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物质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前者解决认识是从哪里产生的问题,坚持这一观点,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划清了界限;后者回答认识是怎样发生的,坚持这一观点,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划清了界限.需要指出的是:坚持"物质源泉说"不是也不能排斥和贬低"实践来源说".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4.
抓工作落实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方法,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军委江主席反复强调和阐述的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在抓工作落实的问题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一、抓工作落实有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尊重实践、勇于实践的意识 抓工作落实说到底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就是勇于和善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实践意识,增强实践观念,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是自有文明史以来的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是已基本讲清楚了的。但它在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并且是在解决新问题中不断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紧密地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相应也就认为对待它们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但两者的结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两相脱离问题的过程。不应该设想,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前3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半螺旋型的圆圈;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进入了第二个圆圈的完成阶段。要走好这关键性的一段路程,需要有对结合问题的新认识,并要解决新遇到的“脱离”问题。下面就此谈些个人浅见。一、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双向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为主线,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其核心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问题,破题的关键是正确回答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有无一致性问题。对这个问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充分说明,在实践层面上是为了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是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环节的需要;在理论层面是为了解决人的自身问题,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是解决人与社会这一环节的需要。前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力,后一环节对应点是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且还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取山楂核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这个难点。2.通过《小马过河》的情景剧表演,体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自己投身实践的自觉性。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从内容上看,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  相似文献   

11.
赵韵玲 《人民论坛》2011,(7):150-151
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分析了其职能履行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市场主体的界定和认识。指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市场主体再认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传统上对市场主体认识和分类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提出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①“要求”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外部世界“应如此”的愿望;“外部现实性”是主体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因此改造世界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应如此”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物质活动,以创造出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主体的观念形态内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观念形态中的“是如此”如何转变为“应如此”;第二,理论具有的普遍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如何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直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一九八一年《求索》第三期发表了沦南和姚志安、刘普生的两篇讨论文章。沦文坚持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其理由之一是:实践具有主观性,如果承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就会得出认识是认识的源泉的唯心主义结论。姚、刘文否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但他们又认为实践不具有主观性,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意见都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工作方面的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解决。文章面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科学分析问题,三要着力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如何运用这个观点来认识我国十年改革实践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是当前干部学哲学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和发展是客观世界的总特征,因而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必须坚持的两条总原则,还是唯物辩证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联系的观点是回  相似文献   

17.
鲍婧 《传承》2012,(8):80-82
越南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胡志明的民生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弄清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来源是正确认识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的基础,有利于正确理解越南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认识的目的性及其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是认识论不同于心理学和其它思维科学的地方。在认识的目的结构里,真理和理想是一切科学和哲学认识的目的。人对理想的追求使认识超越经验的限制,进入可能世界的探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认识理想代表了人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理想在目的性上的一致,体现了人认识上的自由,说明认识目的性是包含客观性的主观性。它使人从现实中区分出事物的可能性,并在探索可能世界的活动中达到创造理想世界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源泉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沧南同志提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作为实践对象的客观实在,不是社会实践,我们不敢苟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们的一些肤浅的看法,与沧南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崭新事业中,各级领导者所面临的情况、问题也是全新的,正确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到社会实践中去,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领导向群众学习,是由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决定的。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决定了领导必须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